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三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4  来源:不详
点晁氏自己并不否认。如晁咏之云:“四世继直于书林,五叶踵登于词级。殆无虚榜,并继芳尘。后生或以为难能,前辈亦许其盛事。顾虽极陋,亦耻无功。”(《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三十七《谢及第启》)晁迥至晁咏之,历五世,故云“五叶踵登于词级”,而“亦耻无功”一语,又显出家族科举成功的传统对后代的激励作用以及后代对科举的重视。其实终宋一代,晁氏共历十世,每世“殆无虚榜”,这在科举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南宋姚勉亦云:“河南晁氏曾有样,二十子弟俱高科”(《雪坡集》卷十八),这只是大致而言,晁氏科第之士远不止此数。今天能考知的宋代晁姓有三百多人,其中进士就有:晁迥(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晁宗简(淳化年间进士)、晁宗悫(大中祥符中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及第)、晁宗谅(端拱二年进士)、晁宗操(及第年不详)、晁宗干(及第年不详)、晁宗实(及第年不详)、晁宗曜(及第年不详)、晁宗裕(及第年不详)、晁宗儒(淳化三年进士)、晁仲衍(及第年不详)、晁仲约(庆历二年进士)、晁仲绰(庆历四年赐同进士出身)、晁仲堪(及第年不详)、晁仲诜(及第年不详)、晁仲渊(及第年不详)、晁端中(元祐六年进士)、晁端友(皇祐五年进士)、晁端仁(治平二年进士)、晁端义(及第年不详)、晁端礼(熙宁六年进士)、晁端智(及第年不详)、晁端本(治平二年进士)、晁端彦(嘉祐二年进士)、晁端禀(熙宁六年进士)、晁端弼(治平二年进士)、晁端诚(熙宁三年进士)、晁端声(元符三年进士)、晁端规(及第年不详)、晁端夫(熙宁六年进士)、晁端尹(宣和六年进士)、晁端敏(及第年不详)、晁端林(及第年不详)、晁端臣(及第年不详)、晁保之(元符三年时已为进士)、晁付之(元符三年时已为进士)、晁补之(元丰二年进士)、晁将之(元祐三年举进士)、晁说之(元丰五年进士)、晁隐之(元丰五年进士)、晁咏之(绍圣元年进士,建中靖国元年以新信阳司理参军试宏词科第一)、晁载之(绍圣四年锁厅中进士第)、晁觉之(及第年不详)、晁贯之(元符三年进士)、晁资之(及第年不详)、晁颂之(及第年不详)、晁应之(熙宁三年进士)、晁谦之(及第年不详)、晁尚之(崇宁三年进士)、晁祐之(政和八年进士)、晁益之(及第年不详)、晁夬之(及第年不详)、晁豫之(及第年不详)、晁贲之(及第年不详)、晁谓之(及第年不详)、晁微之(及第年不详)、晁公文(及第年不详)、晁公武(绍兴二年进士)、晁公遡(绍兴八年进士)、晁公裔(绍兴二十一年时为进士)、晁公迈(及第年不详)、晁公肖(及第年不详)、晁子质(及第年不详)、晁子聿(及第年不详)、晁子绮(及第年不详)、晁子光(及第年不详)、晁子涛(及第年不详)、晁子侃(及第年不详)、晁百徵(及第年不详)、晁百谷(及第年不详)、晁百谈(淳熙二年进士)、晁维岳(及第年不详)、晁世禄(及第年不详),共七十三人。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因为我们只是根据现有的文字材料做出的判断[12],一些记载不详的晁氏族人无法判明是否进士出身。《六安晁氏五届续修支谱序》云晁氏“唐宋两朝科甲连绵,官宦络绎,进士七四,宰相者三,经学百六”,虽不无夸美,尚有一定事实根据。其他晁氏也大多因恩荫或其他原因曾入仕为官。明嘉靖间《新修清丰县志》卷十六中收有晁瑮《蜀春山宗长赴周府教,临岐怆然,因道祖德为赠》诗,于“九朝繁宠泽,八世盛簪缨。”两句下分别注曰:“自太宗至孝宗,凡九朝,赐第、赐派、赐匾、赐联、赐诗、赐春帖、春礼,骈蕃不可胜纪”,“自宗字至世字,凡八世,科第五十一人,而服官中外者至百八十六人”。拙著《晁说之研究》中亦曾详列晁氏族人仕宦,可以参看。

    尽管对中国社会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官本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重要特征。一个家族能够世代繁荣,最重要的条件不是拥有大量的财产,而是家族中不断有人通过科举或其他方式进入仕途,在成为皇权结构一分子的同时从那里交换一定利益。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庇护,即使富甲天下的家族也很难长盛不衰。晁氏家族能够享誉宋代近三百年,关键仍在于世世代代不断有晁氏族人科第成功或入仕为官。晁氏全盛之时是在晁迥晚年,其嫡系子孙十七人“咸有肯堂之材”,皆能继承诗书之业,其中“子四人并升朝列,诸孙十三人十人已为京官。”其他“延荫及弟侄侄孙,不遑具载。”(《法藏碎金录》卷七)长子宗悫还官至参知政事。至第六代补之、说之时,虽然这一辈中进士者至少二十三人,但官位不显,政治影响有所下降,因此晁补之才哀叹:“文元公起家,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晁氏自文庄公秉政,勋业在王室,逮今六十余年,而仕益微,似不可振。”(《鸡肋集》卷三十一《积善堂记》)自第七代开始(公字辈),晁氏科举入仕人数锐减,至第十代(世字辈)则只有晁世禄一人为特科进士,宋代晁氏一族也就不显于世。不仅晁氏如此,宋代几乎所有绵延久远的世家大族科第人数都相当可观,三槐王氏中进士者仅北宋一朝即有二十余人(据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提供的资料统计,齐鲁书社2004年版),明州楼氏从皇祐五年(1053)至开庆元年(1259)间亦有三十八名进士[13]。由此可见,科举或入仕对于维护一个中国传统家族的兴盛何等重要。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晁氏家族在治生方面的独特性。所谓治生,即家庭生计的经营,在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添置田产或经商聚财两种方式。有了田地,就可以雇人耕种或租与佃农,使自己从繁重的农事劳动中解脱出来,获得读书所需的必要时间;经商赚钱,可以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还可增强家族的抵抗意外能力。眉州青神陈氏家族富足,陈希亮曾祖延禄、祖琼、父显忠,皆不仕。希亮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息钱三十余万。公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学成乃召其兄之子庸,谕使学,遂与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东坡全集》卷三十九《陈公弼传》)希亮曾祖而下至其兄,大约皆为商贾,所以才致有“息钱三十余万”。明州楼氏“世以财雄于乡”(《攻媿集》卷八五《高祖先生事略》),咸平年间,楼皓“以赀为奉化县录事”(《攻媿集》卷七四《为赵晦之书金刚经口诀题其后》),为家族发展奠定了基础,至楼郁决科起家,一门书种,赖以不绝,楼氏遂成仕宦名家。苏轼也屡屡求田问舍,其态度更有代表性,他说:“归老之计,不可不及。今办治退居之后,决不能食淡衣粗,杜门绝客。贫亲知相干,决不能不应副。此数事岂可无备?不可但言我有好儿子,不消与营产业也。”(《东坡全集》卷八十一《与蒲传正》)然而与许多能够长久生存的家族都重视此道不同,晁氏家族似乎对此比较陌生。现存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晁氏家族从事经商的明确记录,他们在添置田产方面的成绩也极为有限。晁迥一系在开封拥有昭德坊晁宅,维系百年之久,但系仁宗所赐;他们在新郑东里也有田地,却数量不多,晁冲之有“我家溱洧间”,“田园虽不广”(《和十二兄五首》其五)的诗句可以为证,南渡后晁公遡为官三十年,“无田庐可归,为贫所驱,矻矻州县间,但知自治而已”(《嵩山集》卷二十九《为宰相小柬》之五)。晁迪一系在济州发展,其裔孙晁补之家不过有贫瘠之田二顷,虽雇人耕种,但“我庄当水穷,乃比石田瘦”,“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以至不得不“居贫废文字,铫鎒学苦耕。”(《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其一、其三、其五)晁遘一系人丁单薄,更显势微。晁仲询乐善好施,颇以富称,但葬母时居然要贷钱始能为之(晁补之《宋任城晁公墓表》),富只是因其慷慨给人造成的一种错觉。一般而言,没有巨量的田产和雄厚的钱财,家族的长久延续是不容易维系的,但晁氏却是一个例外,他们似乎志不在此。晁公遡《程氏经史阁记》云:“公卿大夫与诸侯之后,乃有不安其贵,而反以富为忲者。则伐冰之家,不止乎鸡豚之畜也,其家所当传者卿之礼二、士之礼七、大夫之礼三、诸侯之礼四、诸公之礼一,其谁复知之耶?民有幸而得夫爵五之三,与位三之二,或尽得之,然多者再传,少者一传,则已复为民矣。故天下之名为公卿大夫诸侯,率无世其家者,以其礼先亡也。民得之者又本薄而易蹶,故公卿大夫诸侯及其民更相上下为盛衰。……眉州程氏始以进士起家,今六世矣。仕者日以加多,其乡人私怪其故,将何以致之?予昔尝为涪州军事判官,事太守程公,知其家既贵,而不以殖其货,而能筑阁于其所居,以聚四库书,而贻其子孙。程公岂特程氏之贤哉?实古之公卿大夫诸侯之选也。其子孙能世守之,是亦常为公卿大夫诸侯,则所获宁止鸡豚之利也?”(《嵩山集》卷四十九)可见晁氏家族看重的是诗礼传家,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不去追求殖货放利。不擅经营家产增加了家族对科举入仕的依赖性,往往得仕族聚,失仕族散。如补之因绍圣党祸废罢,徽宗期间曾起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谢到任表》中云:“散族再收,啼饥皆饱。”(《鸡肋集》卷五十五)因此对于晁氏家族来讲,就有必要调动自己家族其他方面的优势,来保证科举入仕的稳定性。

    三 文献相承与文学之家
    晚清陆心源谈到晁氏时说:“澶州晁氏为北宋文献之宗,自文元而后,不但巍科清秩,中外联翩,如景迂说之,深道咏之,叔用冲之,无咎补之,伯咎公迈,子止公武,子西公遡,各以气节文章名当世。此外著书编集传世亦多,自文元至于公武,群从子孙数十人,著述之见于各家书目者百数十种,今尚存十五种,一门著述之畜,未有如是之盛者也。”[14]拙著《晁说之研究》中共考证出晁氏三十六人一百五十余种著作,足证陆心源所言非虚。但晁氏被称为“文献之宗”,并非仅因家族成员多有著书编集传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晁氏对书籍、绘画、法帖等文献的收藏和研究。

    宋人爱聚书藏书,从达官显贵至一般士人概莫能外。据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统计,藏书万卷以上的就有二百多家,如韩琦万籍堂、王雱集雅楼、黄庭坚万卷堂均聚书万卷。朱长文藏书二万卷,宋绶、宋敏求父子藏书三万卷,周密藏书四万余卷,宗室右丞相赵汝愚藏书五万卷,荣王赵宗绰藏书七万卷,叶梦得和魏了翁两家藏书更是多达十万卷。也有未入仕或未事举业的万卷藏书家,如布衣李畸实聚书万卷,隐士蔡致居聚书二万卷,道士陈景元藏书数万卷等。至于藏书低于万卷的则不计其数。可见爱书藏书并非全部与功利有关,而是一种社会风气。

    晁氏是当时著名的藏书世家,他们世代为官,或掌文诰,或充馆职,官至学士、博士或待制者有晁迥、晁宗悫、晁仲衍、晁仲蔚、晁仲熙、晁仲参、晁补之、晁说之、晁谦之、晁公武、晁公为等十余人,得以接触大量官府秘阁所藏,又因家族宦迹四方,得以广泛搜罗书籍。其中有不少的善本、珍本,如宋祁手抄杜诗本,司马光的《通鉴举要历》、《司马文正传家集》等。不惟如此,晁氏还兼校书、刻书,这是他与宋代一般藏书家的主要区别。

    晁氏藏书自晁迥即已开始。晁迥晚好佛道,又曾为译经润文官,所藏书中佛道经典可能占了相当部分,以至起“密严堂”专藏之。晁迥所藏书籍目录已不可考,但无疑有不少善本,如《郡斋读书志》之《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云:“未详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尽者补之。自序云:‘以欧阳永叔、苏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本参校之,遂为定本。”[15]《陶渊明集》传本虽多,但《问来使》篇,“独南唐与晁文元家二本有之。”(《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引《西清诗话》)另据汪藻《世说叙录》,晁迥还整理过《世说新语》,将之厘为上、中、下三卷[16],可见他并不是单纯的藏书家。

    晁迥之后,晁氏数世文献相继,翰墨为业,对家庭藏书自然有所增益。晁说之《刘氏藏书记》云:“予家则五世于兹也,虽不敢与宋氏争多,而校雠是正,则未肯自让,乃去年冬火亦吿谴”(《景迂生集》卷十六)。《刘氏藏书记》作于政和五年,可见晁氏藏书遭火灾乃政和四年(1114)冬天。从晁迥起家至此已有百余年,晁氏到底藏书数量达到多少了呢?据喻汝砺的《晁具茨先生诗集序》云“所藏至二万卷。”晁说之并不仅仅是藏书家,他自言“校雠是正”,不逊于以校雠精良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