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三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4  来源:不详
种特色在晁氏家族中也得以发扬,如晁端规(字梦规),著有《推本省身图》、《大学知归图》,“出入经传,间引释老,大要以修身齐家治人为本”,周必大认为“晁氏文元公博学笃行,兼通儒释,致位禁林……梦规殆传家学欤”(《文忠集》卷五十五《晁氏二图序》)。再如晁补之和晁说之,他们私下对佛教都非常倾心,为佛教庙宇、人物写了不少赞颂之文。但在社会层面上皆以儒为宗,重礼法,申孝悌,神宗阅补之文章有“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宋史》本传)之叹,说之“自少日激昂刻意经术,尊先儒,谨训诂,未尝亿措一言以悖理害教”(《嵩山文集》附录晁公祖《题嵩阳景迂生文集后》),他还对吕本中“说得佛学太多”表示不满(《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了解了晁氏对佛教适用范围的态度,就不致于对晁氏家族乃至宋代士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感到大惑不解了。

    五 善训子孙——尚德与勤学
    中国古代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宋人意识到政治、经济地位无法长期保证,惟有教育子孙以德齐家、使亲族敬爱和勤奋读书、争取科第或入仕,才能保持家族长久兴盛,宋人的家庭教育于是更加注重对道德和读书的推崇。宋刘清之所撰的《戒子通录》和宋赵善璙所撰《自警编》卷三《齐家类》就记载了大量的例子。如家颐《教子语》:“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人家子弟,惟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利”,“士人家切勤教子弟,勿令诗书味短。”(《戒子通录》卷六)何耕《示子辞》:“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疏瀹乎六艺之源,游泳乎诸史之涯,泛窥于百家之说,而旁猎于前辈大老之文辞,广闻见于益友,质是非于名师,以文采论议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识欲远而不欲近,志欲高而不欲卑。若是,则其达也,必能卓然有立,以示百僚之准式;其穷也,亦将介然自重,以为一乡之表仪。苟惟不然,是林林而生,泯泯而死者耳,尚何以名男子为哉!”(《戒子通录》卷六)

    推崇道德主要指立身处世以道德礼法为本。晁氏不仅重视家族礼法、孝悌仁爱(“不失敦本睦族之意”一节里已有详论),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驭事以道、不苟时好、不贪富贵的精神。王禹偁称赞晁迥宁屈于官,“而大伸于道者。”(《小畜集》卷十八)晁补之所言“家风藐五世,不肯适人适。”(《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与法王唱和兼示无斁弟二首》其二)晁公遡诗云“五世相传盖有道,中无所欲人何求。”(《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檟亦无毁者》)说的都是同一种意思。如晁迥拒识天书之字(《曲洧旧闻》卷一),晁端中“文辞雅不追世好,故累上乃中第”(《鸡肋集》卷六十八《雄州防御推官晁君墓志铭》),晁说之中进士后不习三经新义,钻研古学,以致沉沦下僚(参笔者《晁说之研究》),晁补之常自比为鲁国倚楹而悲啸的漆室女,以“余不敢污以干时”(《鸡肋集》卷一《释求志》)而自励,晁子与淡视名利,“赐爵迪功郎,拜恩已,即卷衣冠藏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迪功郎致仕晁子与墓志铭》),都是晁氏道德家法的具体表现。陆游《家世旧闻》[25]载:“先君言:昭德晁氏多贤,自蔡京专国以来,皆安于外官,无通显者。有疏族,居济州,以京荐为大晟府协律郎,举族耻之……盖其家习为正论……。”“疏族”当指晁端礼,晁说之曾作有《宋故平恩府君晁公(端礼)墓表》(《景迂生集》卷十九),多有赞美之词,可见“举族耻之”并不准确,但从陆游“其家习为正论”之语不难体会到昭德晁氏令人称羡的道德家法。晁谦之似乎有所争议,绍兴十四年八月他知抚州任时,献临川县进士梅执古家所产瑞粟一株一十九穗,一株九穗,一株八穗(《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二五),秦桧喜而用之(《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中),然献瑞异亦是地方官惯例,并不能视为阿谀权贵,而绍兴十八年其罢知建康的原因,倒是坐与赵鼎、王庶子交通,得罪秦桧所致。

    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晁氏家族中也有品德堪疑之人,晁补之的长子晁公为就是一例。公为在高宗建炎年间即以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台州,绍兴元年御舟经过时供物丰华,被劾扰民,因宰相范宗尹庇护免于追究(《中兴小纪》卷八)。同年,天台人求珍以杀人系狱,珍以金赂公为之妻,遂得不死。知天台县刘黙告发到都省及御史台,范宗尹与吕熙浩包庇此事,移刘黙他官,不久借口刘默违法科敷及馈送过客属吏,将其除名送饶州编管。又暗示调查此事的施埛遮掩真相,事发,公为于七月十九日被免职。绍兴三年,公为上书言“妻任氏受求珍金银,臣并不知法”,乞改循私之罪为失职之罪,为自己洗脱罪名,企图东山再起。绍兴五年,果有诏复其直秘阁,只是因中书舍人胡寅的强烈反对才作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五十一、六十五、八十八),其人品道德不可谓高尚。这个例外,说明了家族成分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晁氏道德家法只是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千万不要胶柱鼓瑟。

    需要注意的是,晁氏为了维护其道德家法,在教育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晁仲询的夫人告诫三个儿子“尚德”(《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墓表》),晁端友的夫人杨氏对儿子晁补之说:“汝父平生志甚高,仕非其本意。儿德愧先人,慎毋为诡遇。吾老无所用,富贵如是多矣”(杜紘《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晁端彦有意让儿子晁说之聆听大儒刘恕“无从妖学,无读妖言”的教诲(《景迂生集》卷十五《与刘壮舆书》);晁说之对晁氏后辈也训诫甚严,吕本中《童蒙训》卷上云:“近世故家,惟晁氏因以道申戒子弟,皆有法度,群居相处,呼外姓尊长,必曰某姓第几叔。若兄诸姑尊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某姓尊姑夫,未尝敢呼字也。其言父党交游,必曰某姓几丈,亦未尝敢呼字也。当时故家旧族,皆不能若是。”不惟如此,晁说之甚至对姻亲和朋友的后代也不忘道德礼法的训导,他赠张耒之子张彧的诗云:“莫学群儿败家法,入门无不曳长裾。”(宋马纯《陶朱新录》)吕本中《师友杂志》还记载了说之的一件趣事:“以道,盛文肃家外甥,洪炎玉父祖母文城君,亦盛氏甥,以道于玉父为尊行。一日同会京师,玉父未及见以道,邂逅僧寺中,玉父谓以道曰:公丈人行也,前此未得一见。以道遽折之曰:某自是公表叔,何丈人行之有?玉父再三谢之曰:是表叔,是表叔,但某未曾敢叙致尔。” 正是有了家庭教育的有意识引导,才使驭事以道、孝悌仁爱等礼法规范对于其他家族可能是迫于外在生存的压力,对于晁氏家族却是内在道德化的外在呈现,晁氏的道德家法也才得以顺利传承下去。

    勤奋读书、嗜爱学习在晁氏家族中更是一种优良传统。入宋晁氏始祖晁佺虽事迹不显,但“保其上世之诗书,不改其逢掖之旧”(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墓表》),晁迥也秉承了这种文史家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三记载: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翰林学士晁迥上《玉清昭应宫颂》,其子秘书省正字宗操继上《景灵宫庆成歌》。上曰:“迥高年勤于著述,而善训子弟,亦搢绅佳事也。”晁迥嫡长孙仲衍“早夜抱书册讽诵,父母爱怜之,又闵其素弱,意不欲其苦之也。君亦阳从游息,夜潜起取烛,或彻旦不寐,益务记览。”“君为人端粹,唯嗜学,未尝一日去书。”(王珪《华阳集》卷五十《晁君墓志铭》)晁端友“病卧昭德坊,呻吟皆诗”(《山谷集》卷二十三)。晁补之“讲学至老不废”(张耒《晁无咎墓志铭》),自谓“吾庐无余地,文字散堆案”(《鸡肋集》卷六《次韵李成季感事》)。晁说之也自言“终朝好学”(《景迂生集》卷八《即事二首》其一),晚年流落海陵,对从侄公鄼说:“吾脱身虎狼烟熖之中,无丝缕以自随,知汝有经史诸书,可悉垛于吾案上。老不能读,聊守以自娱,如爱襁人见镪而喜也。”(四部丛刊本《嵩山文集》附录《书毛诗后》)晁公诗好学博知,建九经堂于金溪,吕本中《东莱诗集》卷十九《晁公诗九经堂》云:“人家有屋但堆钱,君家有屋定不然。一堂无物四壁立,六艺三传相周旋。……”潜移默化间,好学成为晁氏的一种家风。当孩子不爱读书时,晁氏家长也会采取强制措施,如晁公遡自述“某自维幼,已不喜书,先君强焉使学,而非其性所堪。”(《嵩山集》卷四十五《上周通判书》)结果晁公遡亦以文名。

    不仅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教导和影响孩子爱好学习,晁氏家族还特别注意调动家族力量,给予后人多种形式的教育,如让孩子们群聚切磋、共同学习;孩子年岁稍长,父亲带他们出去游历,增长见识等。

    现存史料中未能发现晁氏家族设有族学的明确记录,从晁氏族人及其亲友的一些论述看,他们似乎多由父兄教学。如晁端礼幼“学词赋于诸兄间,日一再作而佳矣。”(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宋故平恩府君晁公墓表》)《鸡肋集》卷六十《祭外舅兵部杜侍郎文》云:“补之少日,愚无师闻,闻《诗》与《礼》于我先君。”晁补之《次韵八弟西园课经二首》其一也透露了他教儿子读书的情景:“懒旷期陶谢,呼儿读晋书。”晁公鄼《书夜雨不少住枕上作诗后》记载了晁说之对他的教诲:“汝年少精健,宜勉力读书,当先读五经,看注疏,读三史,不患不能为一赋,能如此,取青紫不足道也。文忠公集不可玄手,韩文难入头,先看六一,后昌黎,次太史公,次公羊传,次春秋,此是读书后先。”(《嵩山文集》附录)晁公遡《石判官惠诗用韵为谢》云:“吾宗衰谢尚斯文,长抱遗经教子孙。”(《嵩山集》卷十二)而且族人聚集在一起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一《代保之等告先叔推官文》云:“少与先君同砚席,先君爱之犹同气。”晁保之的父亲是晁端中,年长补之仅两岁,两人虽是叔侄关系,却因年纪相仿而“同砚席”。陆游的外祖母是晁冲之的姐姐[26],陆游回忆说:“先夫人幼多在外家晁氏,言诸晁读杜诗‘穉子也能赊’、‘晚来幽独恐伤神’,‘也’字、‘恐’字,皆作去声读。”(《老学庵笔记》卷七)这种由家族父兄亲自教学,年龄相仿的族亲共同聚集进行学习的方式,具有彼此了解,易于接受,互相激励,取长补短的整体优化效应。

    晁氏家族由于入仕人员较多,做官地点又不固定,扩展了家族活动空间和社会关系,使后代得到了增长见闻和向名师求教的机会。晁氏族人很重视这种锻炼,晁宗悫使陕西时,就曾带晁仲衍同行,仲衍“自成一编,曰《侍雍杂编》”[27]。晁端友游宦时也多带补之前往,晁补之回忆说:“始补之之为儿,从先君学,先君多为补之言故里中前辈贤士长者。”(《鸡肋集》卷三十四《张穆之〈触麟集〉序》)晁补之拜苏轼为师,也是借了随父游历杭州新城的机缘。晁端彦官淮南时,刘恕来访,“美叔(端彦)呼诸子拜之。道原曰:‘诸郎皆秀异,必有成立,无为訞学,但自守家法,他日定有闻于世。’”(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知不足斋本)世家大族的这种社会关系优势,是一般人家所难比拟的。

    宋代晁氏家族文化的以上若干层面,是一个彼此呼应的整体。如晁氏丰富的家族文献和藏刻传统,不仅为家族中人获取知识,钻研学问提供了必要条件,还训练了家族子弟的文献工夫,培养了家族子弟的读书意识,在家族中形成较为浓厚的文化气氛,晁氏人物科举成功率较高,家族中人博学宏识、多才多艺等,和拥有如此优越丰富的文献资源分不开的。而其善训子孙,尚德勤学,才有希望将科第蝉联、敬宗收族、文献传家等传统保持下去。其“世奉真如法门”,又是晁氏勘破实相无相,不主一家,博采众长、超然物欲之上的精神武器。宋代著名的文化世家固多,但像晁氏同时具有以上优势的则凤毛麟角。即拿科第来说,明州楼氏是宋代名族之一,楼郁幼子楼肖一脉,教子勤学,经书皆通读如流,然只有淳祐七年(1247)楼洌一人及第,其他尽皆科场失利。楼郁长子楼常,楼常子楼弁、楼异虽皆科第出身,至楼异五个儿子则又科场无名,皆以门荫入仕,至其孙辈始在科场大放异彩[28],都不如晁氏十代的“殆无虚榜。”晁氏家族在崇尚道德、重视科第、敬宗睦族、文献收藏、文学传承、博学勤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