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一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5  来源:不详
,知制诰

知贡举

上赐迥诗

大中祥符六年(1013)

六十三岁

定拜谒亳州太清宫礼仪

使契丹,还,奏《北庭记》

翰林学士,知制诰,加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

大中祥符七年(1014)

六十四岁

请以真宗《玉宸集》五卷副本藏秘阁

上《玉清昭应宫颂》

翰林学士,知制诰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六十五岁

上《请依旧用李林甫所注月令奏》

翰林学士,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改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大中祥符九年(1016)

六十六岁

上《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翰林学士,知制诰,擢刑部侍郎

天禧元年(1017)

六十七岁

上《乞许郑河出粟赈济奏》

详定叙封所生母及致仕官封赠事

翰林学士,知制诰

天禧二年(1018)

六十八岁

撰册皇太子礼乐《明安》三曲,

别试国子监及太常寺进士文卷。

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

进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译经润文使。该年前后,有御令持烛送归院,及赐花之荣

天禧三年(1019)

六十九岁

以老疾求解近职,诏不许

上赐诗于迥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迁兵部侍郎,为南郊礼仪使

天禧四年(1020)

七十岁

受命祭黄河

上《乞寄应举人许保任荐送奏》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可以看出,在真宗朝歌舞升平的社会舞台上,晁迥虽然以文学知名,却有别于专门写作词赋、极尽赞颂之能的文学弄臣,也有别于专注于一己悲苦、赋得几多闲愁的下层文士。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文学智慧,发挥在有关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建设上。如景德二年、大中祥符元年、五年,八年间晁迥三知贡举,为国家选拔了上千名人才,并参与拟定了《发解进士数额议》、《考试进士新格》、《详定礼部贡院条例》等考试条例。此外,他还参与覆校前后《汉书》,上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详定《祀汾阴仪注》,撰《庄穆皇后谥册文》以及《册皇太子礼乐〈明安三曲〉》,受命祈北岳、祭黄河等,国家所有重大的礼仪和文化活动几乎都有这位长者身影的出现。他为国家起草的诏书,也多关乎此类内容。晁氏后人,受晁迥影响,皆以文学显名,但所追求的也都是“为国秉笔”,很少真正以词赋工巧为意。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七的《崇福集序》云:

    说之退而伏念:我家之前文有作也得时,其在廊庙,在北门,在西掖,在东观,国人誉之,是为国中之士棣棣,然于私门何有?譬如贵大裘者不珍豹袪也。其后子孙坎壈失职,而流离饥饿者有之,或发为凄凉苦辛之言,则人以为怨;否则,慷慨泾渭之言,而人以为谤,于斯怨谤之间諠然得名,盖可惧而不可乐也。譬如矜豹袪者,宁识大裘之陟降哉?

    晁氏后人纯粹的文学创作在晁说之看来是一种失职和不遇造成的无可奈何,为“可惧而不可乐”之事,就典型体现了这种“为国秉笔”的家风认同。当然,它也体现了晁说之对司马光文道观的接受,司马光认为:“古之所谓文者,乃所谓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今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4]应该说,这种观念在宋代欲有为于世的士大夫中还是深具代表性的。

    为国秉笔,赞善礼乐,需要有深厚的文献修养,晁迥既喜藏书,又勤学终身,这使他对各类文献能够熟识于胸,从而长期跻身翰苑。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十云:

    朱雀门外天街东第六春明坊,宋宣献公宅,本王延德宅。宣德门前天街东第四昭德坊,晁文元公宅,致政后辟小园,号养素园,多阅佛书,起密严堂。

    仅佛书就须起“密严堂”藏之,晁迥藏书总量想来相当丰富。晁说之在《刘氏藏书记》(《景迂生集》卷十六)一文中说:“予家则五世于兹也。”至此晁氏已经成为颇负盛名的藏书世家了。这种传统至明清仍得保持。晁瑮、晁东吴父子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系晁迥之后,所编《宝文堂书目》,著录六千余种,于时称富。清代晁廷灿系晁补之后裔,“性喜书,藏万余卷”(《晁氏家乘》卷九《朴庵先生墓志铭》。按:《晁氏家乘》藏山东菏泽晁八寨晁中徽处)。晁迥的勤学亦广为人知,宋真宗“数称其好学长者”(《宋史》晁迥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曾评他:“喜质正经史疑义,摽括字类。无一日废学,不喜术数。”晁迥也说自己:“手不释卷,笔不停缀,多所采述,亦不求荣利。”(《昭德新编》卷上)“予颇好观书。”(《法藏碎金录》卷六)“非观书博学,何以养其智?我当从事于斯,始终如一,期于没齿而已矣。”(《法藏碎金录》卷九)“吾之所爱读良书,饮美酒,接高人,谈妙道,在心为志,四者难并。”(《法藏碎金录》卷九)直至临终前,还献《斧扆》、《恤刑箴》、《大顺》、《审刑》、《无尽灯颂》五篇文章(《宋史》本传),其勤学可谓始终如一。值得注意的是,晁迥的勤学出于自然习性,非强迫而得,其《昭德新编》序云:“愚窃不揆,因而省己,自筮仕及致仕越四纪,自未冠及大耋越五纪,而闲居已久,年踰八旬,从昔至今,苟未有故,未始一日废观书弄翰之学,绝无余好,性自然也。”《法藏碎金录》卷九将这一问题揭示得更为清楚:

    有客问予曰:丈夫年甚高矣。不当虚过浮生。夫世间诸事,人皆臻凑,盍亦取之以为利乐?而杜门不出,手不释卷,无乃自劳乎?蒙窃惑焉。予答曰:阖扉观书,性之宿好,不觉其劳,读古圣人之书,味其言,见其意,知其道,深入其奥,但惜乎日太促,力不足,未果行之,安能更营他事乎?客愕然不复致诰,亦不称善,俄而告退。

    这种勤学家风也被晁氏后人发扬光大,仲衍、端禀、补之、说之、公武等皆以学知名,宋真宗曾感叹说:“迥高年勤于著述,而善训子弟,亦搢绅佳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三)

    二 守道履正与方外之助
    “好文”只是晁迥个性的一面,与“好文”紧密相连的,还有他“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的品行,正如晁补之《寿昌县君晁氏墓志铭》中所云:“文元公以道德、文章为世仪范”(《鸡肋集》卷六十七),“守道”与“好文”,构成了致仕前晁迥社会角色的两面。

    大中祥符三年八月,真宗召群臣观瑞物于崇和殿,并亲作七言诗,晁迥等赋《初观瑞物》诗应和;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指示群臣参观天尊赵玄朗降临之迹,晁迥等上表颂贺,并“请改殿名,及御制铭颂,以章降格之庆。”(《玉海》卷三十二)该如何去理解这两件似乎有违守道之事呢?

    其实,对于天人相应、鬼神祸福之类的事,古人本来就容易相信,宋人观念虽较汉儒有所进步,但也只是将汉儒那种机械的天人对应论调和为灵活的天人关系论。汉儒一般认为天若有变必由人事而致,宋儒则认为人事固能引起天变,然天变并非全为人事,王安石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

    况天者固人君之所当法象也,则质诸彼以验此固其宜也。然则世之言灾异者非乎?曰:人君固辅相天地以理万物者也,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辠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也。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临川文集》卷六十五《洪范传》)

    总的说来,宋人仍然相信天人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像世界观、人生观最为通达的苏轼,也曾亲自教给晁补之虎头祈雨之法[5],由此可以想见宋人对此类事物的态度。因此,对于将瑞物出现视为人事之美的结果进行歌赞,在宋人理性世界里是被允许的。而东封西祀,制礼作乐,更是儒家的本业。对于古人,要历史地去看。

    但当真宗过分背叛自己的政治角色,以一帝之尊大搞天书下降的闹剧时,作为臣子的晁迥,虽然对出自御口的消息不敢公开表示怀疑,做得却极有分寸,并不像王钦若、丁谓那样故意作伪,曲意奉迎。皇帝曾指示他辨认天书上的字迹,他说:“臣读世间书,识字有数,岂能识天上书?”(《曲洧旧闻》卷一)予以婉拒。这些,恰恰正是他守道意识的鲜明体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曾评他:“乐易纯固,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尝言历官临事,未尝挟情以害物,危人以自进。生平修身谨行,如免肤发之伤。真宗数称迥长者。”《宋史》本传中也有类似评价,可以看出晁迥平素的人品节操即是如此,非一时一地偶然为之。

    另外,晁迥对释道等方外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法藏碎金录》序云:“予爰自弱龄,逮兹暮齿,探古圣之域,窥众妙之门,涉猎儒道诸经……又于贝典,详观了义。”《石林燕语》卷十载他“初学道于刘海蟾,得炼气服形之法,后学释氏,常以二教相参,终身力行之。”以至天禧年间,还被命为译经润文使。佛道两教中广泛记载的神异之事,不可能不对他产生一点影响。就其思想成分来看,他的儒家气质不能算是纯粹,致仕后所写的文章多是谈佛之语。可是,在他致仕之前的诗文中(据《全宋诗》与《全宋文》统计),我们却没能发现他公开颂道赞佛的证据。晁迥,以致仕为界限,似乎活在角色分明的两个世界里。

    自中唐白居易开始,部分文人士大夫已逐渐在思想信仰、兴趣爱好与政治生活、社会关怀之间划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