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唐宋已有“黄金周” 每…
宋词中的民俗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
唐宋时期的杜诗研究
“合生”与唐宋伎艺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
读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
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
最新热门    
 
唐宋词本色论

时间:2009-8-8 16:42:56  来源:不详
用细腻蕴藉的词心来刻画流转辗徙的骚人墨客的伤春复伤别的缠绵情怀。这种词风在当时乃是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看好,历代思妇、言情题材的全部作品,其中不少充斥着浮辞艳语,缺乏真情实感。李清照却不是这样。她所描写的伉俪之情,不是轻飘飘的卿卿我我,也不是言不由衷的故作伤感,而是一种有着共同志趣的同志之好和入骨的相思之情。【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的思妇词的代表作,也是词史上数得上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过人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作者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地倾吐自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作品的主人公思妇,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以其富有才华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其实正与《敦煌曲子词》中的爱情本质上遥相呼应。
  最后我们来看看“豪放派”。多数研究者对于豪放派是否“本色”颇多质疑,此乃先入为主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故而难以改变“词为艳科”的思路。本文中,笔者一再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种嬗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一种文体的产生、演变、走入高潮到衰落,这是必然的规律。而作为一种文体的“本色”的界定,我认为,应该从社会、时代、大众接受心理、作家的创作实际来考虑。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融合社会氛围,为广大的人民所接受并且喜闻乐见,作家创作时能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这就是本文体的“本色”,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时代性。词进入宋代,由于社会形势的不同,因而词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因而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我们同样来看被称为“豪放派”作家的作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主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骘,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苏轼是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豪放派”的领袖,和辛弃疾统领豪放一派。他豪放风格的形成与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无论诗词,他都倾向于豪放坦荡,不拘小节,可谓“曲子中缚不住者”。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他的作品行云流水,风行水上,毫无羁绊,坦荡磊落,令人荡气回肠。他豁达的人生观和通脱的宇宙观让古今的读者高山仰止,难以企及。这种旷放的风格与后来北宋末年到南宋末的社会情势所早就的文人心态不磨而合。从北宋末年开始,国运日危,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空怀豪情,无处发泄。奸臣当道,排挤打击英雄豪杰,词作便成为这些有志之士的“不平之鸣”。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继之而起的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壮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整个南宋,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国运日危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南宋士大夫们强烈的使命感合和尚武阳刚之风,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到文学创作上,便是慷慨豪壮的吟唱成为南宋的审美主调,成为这一时期词的“本色”所在。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时代、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早期民间词用朴素清新的风格写真实情感,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他们对人生、爱情、祖国等方面的情感,应该说这就是那个时代词的本色所在。这一应歌娱乐的艺术形式被文人发现后,到晚唐五代时期他们便冲破禁区,大胆地运用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私密的情感,用秾丽的词藻宣泄情人之间的热情,从而将词正式拉入个人情感的天地,收早期民歌的影响,他们大胆而轻佻,毫无拘束地在词中表达自己火热的恋情,这便是花间词人的本色。南唐君臣受内忧外患的夹击,他们从早期的优游生活中蓦然回首,在痛定之后并没有思痛,而是一如既往地缠绵在氤氲的艺术境界中,他们用文人骚客的眼光来看待政治,缱绻于昔日的荣华富贵,用凄凉哀怨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忧伤。他们扩大了词的题材,将这种“私密”性极强的文体融入社会历史的内容,但从艺术上来说,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进入北宋,词体本身便开始裂变,比如欧阳修、范仲淹诸人,他们一方面坚持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创作了一些闺阁愁思浓情绮丽的小词,同时也创作了一些充满豪气具有阳刚之美的词作,突出的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其实这就是后来趋势日益明显的婉约与豪放二派。不管现代研究者如何言说,这两个派别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地占驻了我们心理。婉约派经由欧阳修、二晏、柳永、秦观、姜夔、周邦彦、李清照等大家的身体力行,在宋代蔚为大观。艺术上真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确立了这个时代,词可以用来抒发闲情、表达浪子与妓女的真挚感情、可以写自己的不幸遭遇、也可以融入历史的沧桑感。这些阴柔的气息用整饬清丽或者俗艳淋漓的词藻与句式表达出来,这是他们的本意,是理所当然的。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则秉持旷达情怀,用词来表达壮士的磊落不平,冲天豪气,表达对当政者的不满,对社会分抗争,对敌人的愤怒以及怀才不遇无可奈何的疏狂。我们同样说这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词的本色,而且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随着我们对词这种艺术形式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我们将会提出更多的更合理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许学夷 诗源辩体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版。
[3] 黑格尔著《小逻辑》 M   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杨海明:《“妙在得于妇人”--论歌伎对唐宋词的作用》,《中国典籍与文化》J,1995年二期。
[7]参见拙作:《论“北宋风流”——从<人间词话>看北宋词的特点》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二期。
[8]村上哲见:《李煜之词》《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中华书局1986年版《词话丛编》。
[10]徐师曾:文体明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1]刘扬中:《 唐宋词流派史》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 林家平等著 《中国敦煌学史》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13] 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Z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