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巨…
应聚焦民主主义还是爱国…
以“社会主义”来打靶
以“民粹主义”来践踏
资本主义的成功之处就在…
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共和…
你们是真正的国际人道主…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伦理…
最新热门    
 
生态主义序言:人文主义的终结?

时间:2009-8-8 16:44:04  来源:不详
on)是一种认知性感奋,就像哈兹列特所说:“我们不是用我们的眼睛来看自然,而是用我们的理解力和心。”

    弗洛姆写到:“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他从动物王国里走出来了,摆脱了适应性本能。他超越了自然,尽管从来没有离开过自然。他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脱离自然,他就不能回归自然。一旦被赶出天堂——一种与自然的原生态——手持火剑的天使就挡住了他的回路。人只有向前走,培育理性,寻找新的和谐,人类的和谐,而不是前人类的和谐。这种前人类的和谐早已不可逆转地丧失了。”人类进化的轮廓,弗洛姆勾勒得大致不错。可是仅靠“培育理性”是不能找到“新的和谐”的。在批判人文主义时,罗素已经指出过这一点。理性本身是一个十分吊诡的东西,素食主义者富兰克林在吃鱼时所用的逻辑推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是不是走拜伦的路更容易找到“新的和谐”呢﹖

    我不是生活在自我之中,

    我只是周遭之物的化身,

    对我来说,高山是一种情

    ……

    与天空、山峰、起伏的大洋、

    星星,泯合,实实在在的。

    浪漫主义者是自然之子,深情地与自然“泯合”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天性使然。可是一般人怎么办﹖列奥波德的做法也许更为可行。在《沙乡年鉴》里,他写道:“当最后一头野牛从威斯康辛州消失时,几乎无人悲泣;当最后一株Silphium随它移居乌有乡的大草原时,几乎无人悲泣。”写这几句话时,列奥波德是动情的。对他来说,Silphium首先是“一个人”。当他想移栽一株Silphium时,他亲手触摸过它的每一条根须,对它们了如指掌。他知道移植是不可能的,因为Silphium的根直抵床岩。对Silphium的深层次认知,使列奥波德觉得Silphium不是植物,而是一个顽强的“人”。有了这样的认知,他看到Silphium消亡时能不悲从中来。列奥波德是一个对自然具有理性激情的人。

    他说:“需要十九个世纪才界定出一个体面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而这个过程才仅仅做了一半。也许需要同样长的时间发展一套人与大地之间的体面规则。”

    路漫漫其修苦兮。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苦修的对象——生态主义。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