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

时间:2009-8-8 16:44:10  来源:不详
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重干扰,尽管中俄之间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蕴聚在普希金作品中的,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诗性审美情感,则总是跨越政治、意识形态、不同形态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而存留在中俄及世界人民心中。因为从文化审美层面上来说,蕴聚在普希金作品中的是青春与诗性的审美价值,普希金也就是青春与诗意的化身。这种象征意蕴在不同形态文化的语境中,同样体现永恒的文化审美价值。诚如普希金的同胞巴赫金在就“长远时间”这一概念进行阐述时所说的那样,在长远时间里,“任何东西都不会失去其踪迹,一切面向新生活而复苏。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所发生过的一切,人类所感受过的一切,会进行总结,并以新的涵义进行充实。”(注:《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373页。)文学批评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注重对蕴聚在文学之中的人类精神文化与审美意蕴的发掘,将使文学真正成为不同形态文化区域人们共同享有的可持续、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第二、文学批评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当中,要求注重文学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位的建构,强调突出文学的审美创造功能,突出文学对于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对于人的关怀的终极意义。

    通过文化审美的观照,文学批评在把文学活动与人类创造活动,特别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和人类审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的考察中,突出了建构文学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位的重要意义,即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文学,而是把文学看作是基于人的主体创造活动之上的一种表现,基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上的一种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是“艺术地把握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的方式。这种表现和方式,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熟悉的方法、技巧、形式等概念所指的,而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审美活动相关联的一种精神显现,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品格追求,是人的一种“精神的食欲”(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进一步确定了文学的特殊功能——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主体创造活动的价值肯定,促使文学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更广泛地吸收和运用人类文化的精神财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使文学永远保持生机盎然的活力。

    人们通常将文学看成是人学,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对象性的一种显现,也是人的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映;离开了人的主题,文学也就黯然失色。但是,文学对于人的主题的表现与阐释,仍然存在着品位高低的问题。媚俗、弄权、粗鄙、轻浮、随心所欲等人性的弱点同样影响着文学,使文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时偏离信念和目标的可能性因素。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文学批评要求注重人文精神与文化品位的建构,就是旨在遏制人性的弱点及在文学中的蔓延,并要求文学作为人的主体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总是要具有一种对人类前途、命运和生存境况怀有极大关注和关怀之情,能够在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把握和表现,从而将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都能够在心灵的浩大空间中,获得永恒的自由意义与价值。

    文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的精神世界、理想世界,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美之间的紧密联系。追求美、创造美,使人性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要求注重文学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位的建构,强调突出文学的审美创造功能的核心内容,也是突出文学对于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对于人的关怀的终极意义的直接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成为人类精神、情感和心灵的一种对话方式、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并具备跨越时空的特性,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均可在文学所构筑的世界里得以对话、交流和沟通。人类也由此不再寂寞,不再因孤寂而隔膜、焦灼和怨恨。诚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注: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文学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中,张扬人性,追求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可以说,无论是时间的延伸还是空间的跨越,文学都将获得崇高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品位,都直接地体现人对于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绝对不会因为某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消失。

    第三、文学批评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当中,注重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作用及所产生的影响,即注重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在文学的内化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特征与规律,也注重文学对于作为人类精神显现的文化在外化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特征与规律,同时,对于文学形式所包含、负载的人类文化信息,也予以强烈的关注。

    文学与文化尽管是同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向文学内化,而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情感和心灵的表现,寻求最适合的“有意味的形式”向文化外化。因此,从文化向文学内化的过程上来看,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人类总是将自己的生命意识注入文学之中,使文学成为生命的一种形式,成为人类精神得以永恒延续的一个载体。马里斯蒂在《未来主义技巧宣言》中就明确宣称:“我们要在文学中注入生命的原动力。”(注:转引自《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第55页。)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8版,第5页。)文学与生命融为一体,也就成为生命的审美体现,如同今道友信所说:“美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肯定。”(注:转引自叶草《美是对于生命的肯定——介绍今道友信》,《美育》1987.6。)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使个体有限的生涯获得无限的永恒,人类总是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情感与心灵感悟的特殊经验蕴聚在文学之中,就像远古初民将艺术与宗教融为一体一样,使文学成为生命的载体代代延续。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就把他的史诗叫作《奥德赛》,意思就是要让自己与作品一道,建造一座“比青铜更耐久的纪念碑”。事实也正是如此,荷马和他的史诗作为人类童年艺术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一直给后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不朽的。后人能够通过文学将所蕴聚的人类精神、情感与心灵意识,与创作者保持心灵的沟通,进行精神的对话,获得生命的启悟。从文学向文化的外化过程来看,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文学总是要将所蕴聚的人类精神、情感和心灵意识作为自己的表现主题,使文学在走进文化审美这个精粹的世界中,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魅力和风采。宗白华指出:“‘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注: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当文学与将其基于人类创造活动之上的精神、情感和心灵意识作为自身的文化内涵时,文学之“道”就与文化之“道”统一起来了。“道”既是文学的灵魂,也是文化之精灵,是人的精神最高境界,也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以“道”的体悟世界、体悟宇宙、体悟人生的模式,作为文学的基本模式,文学也就真正地成为人类精神文化显现的一个重要范式(Paradigm)。

    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和形式角度上来说,文学不同于历史、新闻等方式显现人类精神文化,在于它是以语言形式作为独特的媒介来进行传达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经验的。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具有两种特点:一是具有语法、语义、语用等规律特征和文化涵义;二是语言同时又最能体现人类精神文化和情感的结构性特点。在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文学语言能够将人的精神、情感和心灵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注:参见D·加尔逊《结构、文化和语言》,《国外社会科学》1985.5。)。根据文学这种特性和形式,文学批评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除了要对文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背景进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强调通过对文学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发掘深藏其中的文化审美信息。因为这种深藏着的文化审美信息,即人类精神文化的奥秘、心灵的奥秘,也恰恰就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审美活力所在。

    第四、文学批评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主张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开展文学的传播与交流,注重跨文化系统的文学比较,强调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探讨文学面临的问题,从而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意义等作出更为规范的理论阐释。

    尽管不同形态的文化还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任何形态的文化都具有质的相同性和相通性。从辩证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差异与同一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多与一、本土与全球、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在文化与审美形态与本质上的反映。在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不同形态的文化(个性)都包含与其它形态文化相同和相通的质(共性),没有理由将本土特性、文化差异性置于人类文化共性、同一之上,或拒绝与其它形态文化展开对话和交流。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中,强调通过文化审美的观照,注重不同形态文化及其变异,并由以肯定不同类型文学间的价值关联意义。与此同时,在走向文化审美层面中,文学批评在对文学现象进行整体把握与研究时,还将注重文化系统内部其它因素,如其它的艺术样式、其它学科对于文学所产生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由于文化交流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整体性、综合性,不同艺术样式、不同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都对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绘画艺术、影视艺术等都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影视艺术所代表的与文学符号所不相同的另一种符号系统,就以更加具体、更加感性的视觉冲击与享受,对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它本身的基石离不开文学。又如,高新科技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改变着文学的方式。对于文学来说,在全球化语境中,它不可能孤立的发展。如要说它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与影响,它实际上也就必然会按照特定的文化审美规律而发生变化,进行变革,以适应变化着的世界,变化着的社会、人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文化交流、科际整合、高科技产业崛起如何对文学产生影响,文学的文化审美特性是无法改变的。牢牢地把握文学的这一基本特性,注重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示的过程中,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就能够使文学在反映人类精神文化、心理情感的特殊经验方面,发挥出其它样式所不可替代的更大作用。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批评走向文化审美层面,是文学与文化双向互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将文学与文化混为一谈,而是要求文学向人类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的纵深领域发展。同时,这也不是任意将文学批评简单地扩大到文化研究范畴,而是要求通过文学化审美的观照,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的本质特性。正如R·韦勒克和A·沃伦所说,是真正将文学作为“有别于同类其它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的面貌和性质”来研究。(注:R·韦勒克、A·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版,第4页。)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批评走向文化审美层面,是对文学的精神深度、情感深度的一种呼唤和强调,要求文学应从时代思想的高度,能够真正地显示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水准和审美水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