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神话与科学之间:作为神…
[记录·2007] 文化遗产…
[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
“主体化创作”的意义—…
文化定义•文化表…
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
存在主义透镜未完成的任…
看电影的最佳场所 ——…
沈从文、师陀与电影《边…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
最新热门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时间:2009-8-8 16:44:27  来源:不详
识形态的体制化,以及对再现内容的合法排斥,终于经历了一场无可逆转的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大溃败。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学大师的寥若晨星,文学受众向电影、报纸、电视、网络的大规模转移,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学及其所代表的市场经济原则的投降,这些事实正是已经沦为废墟的文学的症候。

然而,我们对于电影挤压文学生存空间的描述仅仅意味着文学将退出文化和历史的中心舞台,意味着它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弱化的艺术类型,将被以视听为媒介的电影或其他叙事形式所取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在经济逻辑的支配下制造的虚假的需求特别是消费欲望的虚幻满足,并不能让我们遗忘人类的真实需求,即追求超生物性的自在、自为的人性理想,而此点恰好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之所长;另一方面,语言和思维甚至理性的共生关系使得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永远不会过时:与电影的独白倾向不同,文学文本“容许言说者与听话人之间插入一段距离,这种空白便使得个体能够思考并冷静地判断他人的言辞,而不会受到他或她在场时的那种令人慑服的影响。” 27 文学不仅仅会长久地占领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文学教材,不仅仅会利用教育再生产体制向未来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持续不断地殖民拓展,而且在全球化语境条件下的交流领域,文学作为具有区隔意义的民族寓言,作为承担本土化文化使命的民族叙事,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文学与电影拥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场域,遵循各自不同的游戏规则,尽管在社会世界中,它们存在着地位、影响等的不同,但它们必将在艺术世界和人类历史中长久共存下去。

在本文中,我们集中讨论了电影如何刷新了艺术的定义,如何将自身的逻辑强加到文学上,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衰微。然而,我们无意将文学的日薄西山仅仅归咎于电影的勃兴。文学的终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资本或物化社会对它的压迫。电影也不过是经济魔杖支配下的工具,它领风骚几十年,如今面对着咄咄逼人的电视,转眼即已风烛残年,风光不再 28 。比起电影,电视具有更大程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显然能够更大限度的满足芸芸众生的自恋幻像,因而也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曾经发生在文学场域中的悲剧故事也许正在电影领域里重演:就如电影以改编文学剧本的方式兼容了文学,从而使文学阅读缺少了一个重要理由一样,电视也通过播放电影而兼容了电影,从而使人们对走进电影院减弱了兴趣。然而也许电视未必是最后的胜利者,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生活直接变成一种更为直观、具体、全面互动的艺术成为了可能,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景观,我们也许还应该拭目以待。站在新世纪之初,缅怀本雅明对于艺术丧失韵味的充满忧伤的预言,我们暂时还没有乐观的理由。

注释

①⑨转引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第38-39页。

②③1718192021222426转引自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289页,第186页,第215页,第306页,第306页,第226页,第8页,第200页,第306页,第129页。

④参见Lash,S.,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0,pp.177-178.

⑤⑦转引自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第16页。

⑥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⑧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⑩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1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霍克海默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否定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尽管运动的画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艺术和电影的差异依然存 在。这种差异不是好莱坞所雇用的人数这些表面现象的结果,而是经济环境的结果。投资与每部电影的资金数目可观,因而要求迅速回收资金,这种经济要求阻止了对每件艺术品的内在逻辑的追求——即对艺术品本身的自律要求的追求。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位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要求。它与艺术无关,尤其是在它装着与艺术相关的地方更是如此。”霍氏没有从艺术表现媒介上来否认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上述引文引自《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1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4页。

13例如波德里亚、利奥塔均持此论,可参见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特点之一即是现实转化为影像,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页。另可参见Tay-lor,V.A.&Winquist,C.E.,(ed),Postmodernism Criti-cal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ledge,2000, p.297-300.

14Hauser,A.,The Sociology of Art,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2,pp.623.

15转引自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6 25引自《电影艺术译丛》1980年第2期,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28页,第37页。

23参见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75-77页。

2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8德勒兹说:“电影正在被电视置于第二次可能死亡的境地?因为电视是新的‘控制’权变得即时而直接的形式……当世界本身在拍某种电影时,正如您所说的,再没有什么发生在人类身上,一切都发生在画面上时,这便构成了电视。”见《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8-89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