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最新热门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时间:2009-8-8 16:44:49  来源:不详
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11日)
    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老人与海》、《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飘》)、《红与黑》、《悲惨世界》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这次改编,1998年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电视发展史上的100条重大新闻之一,排第四位,甚至排在“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电视直播”(第八位)之前。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学至今没有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视或中国小说家的作品至今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倒不一定是中国的文学家真的那么差,而很可能是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手段太差!

   上述各例,足可证明电视与广播(特别是电视)确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的小说再一次以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更广泛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感染。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也引来了大众文化的又一次高潮。而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却很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它的负面影响遭到文学界的强烈抨击,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时还把大众文化当作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弊端去揭露、批判。其实,大众文化产生的真实根源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模式——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都会产生大众文化时代。而既然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其实我们无法去阻挡。
    事实上,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带来的大众文化时代,并不全是坏事,它还意味着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转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是一个多少代人盼望着的新时期。对待大众文化,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多半是从与过去的对比来分析利弊的,他们担心人文精神的失落,他们担心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过去“在大一统的时代,文化事业国家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倒是因此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这样的国家的文化、艺术、学术一定也是一元的。所以文化学术与知识分子绝对是没有自由的,受到高度的限制。”(注: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那么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一元文化的局面开始解禁了,有什么不好呢?
    最近我选了一百部中外知名的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这一百部作品均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和戏剧,调查对象是40岁以下的大学生、中学生及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成年人。调查方法是随机调查,调查样本是300份。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或其他媒体传播中(非文字传播)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影视等媒体上看了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于是,文学作品的受众是被称作读者,还是听众、观众,逐渐模糊、混淆起来。但是,不管是什么途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被多种媒体,通过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方法以从未有过的受众面和被关注的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流传。再以上述调查为例,在其他媒介中了解文学作品后再看原作的人中,看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的人占18.3%,看通俗文学作品的人占18%,相比之下,在二度传播中,严肃文学是得益非浅的。
    一部文学书,发行一、二万,四、五万是了不得的事了,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观众上亿都是很平常的事,事实上,因为有了大众媒介,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他文化程度如何,比任何时候都了解鲁、郭、茅,巴、老、曹,了解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了解汪曾祺、贾平凹、梁晓声,直至了解金庸、王朔、王小波。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老媒介就是这样,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相互竞争,又相互把其他媒体的文学样式,改为自己传播的文学样式,主观上欲以自己的优势去挑战其他媒体的劣势,但客观上又在为其他媒体作宣传。在媒介载体上,它们也相互延伸,网络抢了报刊的生意,报刊上网占领网络媒体;电视抢了广播的听众,广播到电视台去开了电视频道;电视抢了电影市场,电影公司到电视台开了电影频道,加上密。无论它们如何竞争,如何延伸,无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只是作家的观念需作些调整。
    现在,当我们的文学家面临着90年代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全面挑战而心神不定时,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Internet)又向我们迎面扑来。
    当电视以开路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付费加密电视等让你享有30至60个频道时,因特网现在一下子可以为你提供上百万个频道(网站)。因特网真是太巨大了,真像一头电子巨兽,它把已有的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及这些媒体的延伸物:CD、VCD、DVD、LD,把电影、戏剧等等所有的传媒都一古脑儿地拉到自己的怀里。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至1999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而从发展速度上讲,2000年2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已经预言,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市场。
    所以,如果我们以中国文字传播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广播、电视发展的几十年的演变来比照因特网,显然是不恰当的。无疑,网络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将影响文学的生产方式及接受方式。而这种传播方式实在来得太快,以至我们大多数的作家都来不及作准备,甚至来不及去思考。据统计,目前约有80%以上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尚没有上网,而网上的文学站点的访问者又是每天以几万、几十万的速度在增加,显然这是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最紧迫和最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在传统大众媒体中,“受众”表明了单向接受性质,受众在传统媒体中所处的地位是被劝服或被接受,没有反馈的自由。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几乎获得了与职业传播者平等的传播权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时地发表自己的信息(包括观点、评论、作品)。其次,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是点到面的传播,因此,只要控制了传媒组织这个“点”,也就控制了受众这个“面”;而网络传播则是“网状结构”,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更有点对点,面对面的相互传播,任何人进入网络传播空间,都可获得空前的信息传播自由。
    因此,同样作为大众传媒(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在中国也马上将成为),因特网和传统大众传媒系统的中央控制式结构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所有的“网民”,在网络传播中一下子平等起来,互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所有大众传媒建立后,都有中央级控制型权威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而因特网建立时就没有,大概以后也不会有“中央网”一类。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中,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结成一定的文化群体,他们通地过自己的网站、网页、电子公告牌(BBS)进行交流,不同的网络文化群体互不干涉,相安无事。而文学作品在网上的传播,几乎是与网络的形成是同步的。因为有网络文学作者,因为有网络文学的受众(其中相当部分两种身份兼有)。它们马上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群落”,谁都阻止不了。现在,当网上的电子商务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时候,当网上还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时,全球的中央文学网站及网页,早已铺天盖地了,可见,文学爱好者的群体,在自由选择的状况下,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从网络文化的思想观念来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状态,由于控制系统的不存在,任何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表达,代表不同思想观念的文化形态不论其属主流或异端都能够在网络中生存。虽然网络仍然在国家法律、意识形态的总体控制内,但网络上的自由程度,确实是超出任何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
    再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次上看,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之间,“文化精英”们不必像对传播大众媒体那样去抱怨因媒体的大众化而对自己的冷落,现在几乎所有网上的文学网站,网络图书馆、电子文库,都毫无例外地、自觉地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在网上找一篇严肃文学,找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比到充斥着铺天盖地的通俗作品的书店去找要容易得多。传统的大众传播业的商业性原则让高雅文化时时刻刻都在为谋求一个安身之地而艰苦奋斗,让学术专著出版举步艰难,让严肃文学刊物时常面临停刊的危险,而个人又无法创办媒介进行个人传播,然而这些问题在网络上都可迎刃而解(除了作为商品的价值实现)。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已有媒体的整合和延伸。一个因特网的网站,从其功能来讲,它既是张报纸,每天每时地发布文字、照片、新闻,又是一本杂志,可发布任何类型的文章、画页,它是一座电台,随时可播出当天的新闻,可随时点播时尚的音乐(MP3),它又是一座电视台,可播出电视新闻,进行现场直播,当然可以播出任何电影、电视剧(只要有足够的带宽),还可播出CD、VCD、DVD录音录像,目前纸质的文学杂志,一般只发行几千到几万册,一旦上了网,总有十几万,几十万的读者会去浏览,可见其威力无穷和前途无量。
    因特网的威力无穷和它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容,再一次引起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因特网之间的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竞相发展。这种新一轮的媒体之争,蕴藏着文学发展新的契机,影响着文学传播的新走向。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电视抢了报刊书籍的文学传播市场时,文学家、评论家们怨声载道,批评家们或是忧心忡忡,或以严词斥之。但当因特网又一次来争夺文学读者时,文学家和批评家们都表示了相当的大度和高度的热忱。即使有大作家如王蒙为了网络的版权打过一场官司,事后仍然热心地表示愿意上网,并自己在主编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物。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从纸质媒体搬上网络媒体后,网络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改编或二度创作,在文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借助网络可以原汁原味地得以传播,并且取得了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面,这种无偿的传播,也反过来会对纸质媒体有偿的传播起到较大的宣传推广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虽然又一次争夺了报刊、书籍等文学传播最主要媒介的受众,但它在争夺来的受众中又主动地为文学培养了大量的文学受众(据调查,目前的网络受众主要是较高学历的青年,正是文学的主要对象),而由于因特网的特点,这些受众还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文学受众,他们往往同时又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看看这些数字会使人兴奋的:至2000年3月12日,《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上网看的人有166万,《博览群书》网站至少有20万读者,《橄榄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