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的现代取象
现代八卦取象
八卦与现代基本物理学
八卦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八卦现代应用
《南京!南京!》与人性…
最新热门    
 
现代性的颜面(下)

时间:2009-8-8 16:44:52  来源:不详
版社,1983年,第41页。
(10)鲁迅:《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
(11)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丛报》第46-48合号,1904年2月。
(12)陈建华:《论现代中国“革命”话语之源》,《“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3)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创造周报》第3号,1923年5月27日,据陈寿立编《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14)恽代英:《文学与革命》,《中国青年》周刊第31期,1924年5月17日,据陈寿立编《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49-150页。
(15)恽代英:《文学与革命》,《中国青年》周刊第31期,1924年5月17日,据陈寿立编《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50页。
(16)[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88页。
(17)转引自《天涯》1991年第4期,第151页。
(18)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号,1916年8月15日。
(19)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20)就我所知,刘小枫率先使用“审美主义”及“审美现代性”重新反思这个问题,见《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参见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7-63页。
(22)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23)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24)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25)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26)周作人:《喝茶》,1924年12月《语丝》7期,收入《雨天的书》(1925),据周作人《夜读的境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9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67页。
(27)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雨天的书》(1925),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41页。
(28)宗白华:《我和诗》,《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2页。
(29)宗白华:《我和诗》,《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2-173页。
(30)康白情:《新诗底我见》,载1920年3月《少年中国》第1卷9期,据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册,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31)文学研究会同仁:《文学研究会宣言》,原载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1号,据陈寿立编《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56-57页。
(32)《蔡元培美育论集》,高叔平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33)宗白华:《新人生观的我见》(1920),《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34)宗白华:《新人生观的我见》(1920),《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35)[英]王尔德:《英国的文艺复兴》,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04页。
(36)[英]王尔德:《谎言的衰朽》,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37)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2年1月22日《晨报副镌》,据周作人《本色》,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3卷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3-64。
(38)周作人:《生活之艺术》,1924年11月《语丝》1期,据周作人《夜读的境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9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39)周作人:《生活之艺术》,1924年11月《语丝》1期,据周作人《夜读的境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9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40)郁达夫:《艺术与国家》,《达夫全集》,第5卷,上海,1930年第5版,第142页。
(41)转引自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4页,第98页。
(42)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1905年《新小说》第17号,据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91页。
(44)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1905年《新小说》第17号,据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91-392页。
(45)阿英认为:“晚清小说中,又有名为‘写情’者,亦始自吴趼人。此类小说之最初一种,即《恨海》。”见《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2页。
(46)吴沃尧:《恨海》,据吴祖缃、端木蕻良、时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上海书店,1991年,第249页。
(47)觉我:《余之小说观》,1908年《小说林》第9、10期,据据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03-404页。
(48)爱楼:《<游戏杂志>序》,《游戏杂志》第1期,1930年11月30日,据芮和师、范伯群、郑学弢、徐斯年、袁沧州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
(49)瓶庵:《<中华小说界>发刊词》,《中华小说界》第1期,1914年1月10日,据芮和师、范伯群、郑学弢、徐斯年、袁沧州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页。
(50)瓶庵:《<中华小说界>发刊词》,《中华小说界》第1期,1914年1月10日,据芮和师、范伯群、郑学弢、徐斯年、袁沧州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页。
(51)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第1期,1914年6月6日,据芮和师、范伯群、郑学弢、徐斯年、袁沧州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页。
(52)张爱玲在“女作家聚谈会”的发言,载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转引自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64页。
(53) 张爱玲:《流言·借银灯》,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80页。
(54)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55)张爱玲:《<传奇>再版序》,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
(56)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1页。
(57)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7页。
(58)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新小说》第1号,据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59)王国维:《教育之宗旨》,据《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60)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号,1916年8月15日。
(6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62)胡适回忆,新潮社成员请他做顾问并征询刊物的名称,商量的结果是用“Renaissance”(“文艺复兴”)。见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据《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6页。胡适又说:“他们把这整个的运动叫做‘文艺复兴’可能也是受我的影响。”见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1页。
(63)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自序》,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3页。
(64)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2页。
(65)李泽厚:《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9页。
(66)李泽厚:《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9页。
(6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8页。
(68)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21-127页[ 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21-127]。
(69)参见我有关“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分类,见《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7-189页。
(70)有关先锋派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变线索,详见[美]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3-159页。
(71)[美]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5页。
(72)[美]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6页。
(73)见[美]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74)[美]卡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0-131页。
(75)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2-73页。
(76)瞿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北京,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
(77)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78)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辽宁师范学院校刊《新叶》1982年第8期,删改稿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79)老木编选《新诗潮诗集》(下),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丛书之一,1985年内部发行版。
(80)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5期。
(81)栗宪庭、刘淳:《回顾中国前卫艺术——栗宪庭访谈录》,《天涯》2000年第4期。
(82)见《关于星星美展的报道》,《美术》1979年第3期。
(83)有关“厦门达达”参见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年,第337-35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