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从当前司法现状看儒家之…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最新热门    
 
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8-8 16:44:5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当前的问题和危机主要在于,其与文学的新现实相疏离、相脱节,而缺乏前瞻性。文艺学克服危机、走出困境,不应推进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而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则指导下,立足于经过百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逐步建构起来的现代文论新传统,不断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两大理论资源,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逐渐结合过程中综合创新,从而使新世纪文艺学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并在动态建构中达到与文学现实和实践的相对平衡,进而使文艺学的学科建设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两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讨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学术热点之一。目前讨论还在进行,并逐渐走向深入。我们认为,这场讨论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讨论中涉及一系列有关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本文拟就这场讨论本身以及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我们认真拜读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的主要文章,特别是陶东风的一系列论文,感到获益匪浅。我们认为,他们的思考中有不少见解很重要,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入“全球化”语境,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而向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艺学提出挑战,要求其改弦更张,跟上时代的步伐。“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典文学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现象,如广告、流行歌曲”等等;同时也由于电子媒质引起了传播革命,现代社会影像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导致“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社会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①,总之,导致了文学艺术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泯灭,“当前的大众文化:影视文化、图像、传媒、网络文化等等的变化,使我们很难说这是文学,那不是文学”了,甚至“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了。②“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的确看到了当代中国文艺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至少有两点是切中要害的:一是看到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带来文学边界的模糊;二是看到电子传媒的革命对当代文学的冲击。不过,他们由此得出日常生活已审美化的结论,我们则持不同意见③。

    其次,根据文学现实的新变,他们认真反思了当前文艺学的现状,认为文艺学存在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他们这一批学者,在文艺理论界是最早、最敏锐地感受到文艺学的现实危机的,并对这种危机作了严肃和有深度的反思。他们认为,由于当前文艺学的“主导范式”“囿于经典文学、坚守艺术自律立场已经严重阻碍文艺学及时关注与回应当下日新月异的文学/审美活动”④。因此,他们呼吁“当代文艺学研究不必固守原有的精英主义范围,而应该关注日常生活中新的审美现象”⑤。

    这里,他们对文艺学存在危机或严重问题的判断我们是赞同的,但是,他们认为文艺学的危机是全局性的,乃至关乎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则令人难以苟同;而提出这种危机集中表现在其“主导范式”是“以艺术与审美的自律为支柱的”⑥,因而无法应对和解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这也大可商榷⑦。不过,他们指出现有的文艺学“囿于经典文学”、存在某种精英主义倾向,倒是不应该否认的,值得认真反思。我们的文艺学确实存在比较多的“向后看”现象,所举经典往往是古典的,现当代的新经典则相对忽视;对当代大众文化中的通俗文学更是比较轻视,有时还有意无意加以排斥。这样当然无法应对和说明通俗文学空前繁荣而高雅文学的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的“严酷”局面。这个问题的确触及了当前文艺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再次,他们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反对形而上学、凝固不变的现成论,而主张并实际坚持了辩证、动态的生成论,具有很强的历史感,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方法论上是值得倡导的。陶东风在好几篇文章中都从生成论的角度来思考文学与文艺学的不断变动、生成的历程⑧。他首先考察了“文学”范畴的变化,认为“文学”的含义是变动的,以至于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付出艰苦努力,为文学下了个“虚构的、想象性的作品”的定义,却又不得不承认“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尔后在伊格尔顿那里更是成为第一个受到质疑的定义。陶东风认为,“伊格尔顿的思路与韦勒克的最大不同在于不事先在脑子里预设一个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定义,而是考察历史上的各种文学定义,然后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事实也正是这样,“文学”的含义确实是历史地变动着的,我们不应当把文学的定义和边界凝固化,这就是生成论的观点。陶东风又吸收华勒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回顾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般形成和制度化的过程,指出到1945年,社会科学的建制化过程已经完成并牢固确立,但他认为,这种“学科边界的确立却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内在的'学理可言”;“事实证明:所有的学科门类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定自己的边界、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而是要反复地重新论证”。他进而由一般学科的生成性推导出文艺学学科及其边界的生成性,他具体考察了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文艺学学科生成、发展的过程,并在多处强调:“文艺学的学科边界也好,其研究对象与方法也好,乃至于‘文学'、‘艺术'的概念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移动的变化的,它们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永恒实体,而是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力量的建构物。它们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的”。金元浦也对以审美性为核心的文本中心论在20世纪西方和当代中国的建构作了历史的考察⑨。就一般而言,这种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我们是完全赞成的,而且认为应当大力提倡。因为主客二分的现成论思维方式和方法长期以来在我们学术界占支配地位,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深受其影响。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生成论方法应用于对文艺学学科的具体分析。当陶东风指出“80年代的文艺自主性理论本身就是多重力量参与其中的社会历史建构,它与当时具体的政治气候、与意识形态的变化紧密关联,因此并不是什么文学的‘一般规律'的表现”⑩时,我们原则上也能够同意。但是,由此而得出9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造成了文学边界的模糊和现有文艺学学科的根本危机的结论,却大可商榷。11无论如何,这种历史主义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我们克服文艺学的危机、推进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值得大力提倡。

    又次,他们努力借鉴和引进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是很有价值的。文化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文化研究与传统学科不同,没有明确的领域及界限。……最早的文化研究始于六十年代英国一些激进的人文知识分子如伯明翰学派等对传统学术界的挑战。他们常在不被其他学科注意的边缘打游击战,并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它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文化研究开始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但是后来,“文化研究的兴趣从原来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转到意识形态、权力、性别、种族及族群等问题。目前的热门课题包括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表现等方面的理论问题。文化研究借助和改造不少其他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同时也吸收了各种学术传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但许多概念和术语的内涵和内容在不同学科内有不同理解和

    运用”12。“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从文化研究理论中得到启发,并以此作为改造文艺学的主要武器和方法。我们认为,有批判地借鉴、吸收文化研究的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文学也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和存在,至少应当承认文学有作为文化形态存在这一个层面,引进文化研究视角,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的条件下,尤其必要。

    第二,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时,它很少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多个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多个向度来考察和审视对象,这样就能够在总体上比较完整地把握对象。这无疑对文艺学有重要启示。

    第三,文化研究关注的许多与文学关系密切的重要社会文化课题,我们文艺学过去却很少注意。如权力、性别、种族及族群等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当代文学的现实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艺学完全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第四,文化研究对我们文艺学最直接、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几乎可以说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课题,其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长期以来,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部分的通俗文学被我们忽视、轻视甚至漠视。我以为,文艺学应当大力加强对通俗文学的研究,而在这方面,文化研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的研究工作是富有成果的,是建设性的,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有意义的。但对他们有些主要看法我们仍然难以苟同,下面拟提出若干商榷意见。二

    首先是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的基本估计问题。

    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性质、程度以及具体表现等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的基本估计与判断。“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危机的反思,就是从80年代新时期文学自主性观念的形成到90年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冲破自主性枷锁的过程来推导出文艺学的学科危机的。他们虽然对80年代新时期文学自主性观念的提出作了局部、有限的肯定,说“这种自主性诉求在当时的语境中却正好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文化与政治问题的正当性所在”,因为其“批判矛头”“对准了统治中国文艺学美学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革命功利主义”的极左意识形态,所以它“在80年代曾经具有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与创新意义”。但是,他们认为,90年代以后,“这种本质主义的文艺学”或自主性的“主导模式”“妨碍了美学、文艺学及时关注与回应当下日新月异的文艺/文化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文化与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泛文艺/审美现象”,“还导致美学、文艺学在研究对象上作茧自缚,拒绝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与文化现象”13。他们认为,这也正是当前文艺学的根本危机所在。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说法是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