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历史视野中的临清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最新热门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时间:2009-8-8 16:45:15  来源:不详
跋语中称:“某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师生当然也吟诗作赋,但那是陶养性情,而非术业专攻。 
    ③相对于同时期描写小学教师的《倪焕之》(叶圣陶)和《二月》(柔石)来,老舍、沈从文的这两部作品都不算成功。 
    ④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五四’把我与‘学生’隔开。我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我已作了事。是的,我差不多老没和教育事业断缘,可是到底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看戏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明白演戏的,所以《赵子曰》之所以为《赵子曰》,一半是因为我立意要幽默,一半是因为我是个看戏的。我在‘招待学员’的公寓里住过,我也极同情于学生们的热烈与活动,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当作个学生,于是我在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在今天想起来,我之立在五四运动外面使我的思想吃了极大的亏,《赵子曰》便是个明证,它不鼓舞,而在轻搔新人物的痒痒肉!” 
    ⑤参见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再版,第270—272页,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第225页,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局,1934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⑥《围城》的日译本(荒井健、中岛长文、中岛碧合译)改名为《结婚狂想曲》,据说钱钟书“表示对书名的改译毫不在意”。参见荒井健《机智幽默,绰乎有余——〈围城〉译后记》,《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7—289页。 
    ⑦《围城》第六章是这样开篇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⑧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一九三九年秋,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后,他父亲来信来电,说自己老病,要钟书也去湖南照料。师范学院院长廖先生来上海,反复劝说他去当英文系主任,以便伺候父亲,公私兼顾。这样,他就未回昆明而到湖南去了。”(第4页) 
    ⑨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第2页) 
    ⑩鹿桥在《唯美主义与美育》一文中称:“钱钟书先生教我们大学一年级英文,就选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参见鹿桥《市廛居》,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8年,第37页。 
    (11)《再版致〈未央歌〉读者》:“书中这个‘我’,小的时候就是‘小童’,长大了就是‘大余’。伍宝笙是‘吾’,蔺燕梅是‘另外’一个我。” 
    (12)作者在《谢辞》中称:“因为我在这本书中处处找机会描写友情之可爱,而现在我得以沉醉于友爱之中。”
    (13)作者在《六版再致〈未央歌〉读者》中说,这部小说“是只有爱没有恨,只有美没有丑的”,大致近似。
    (14)《未央歌》的香港版1959年由人生出版社推出,台湾版1967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台湾版获得巨大成功,至今已印行了50万册。 
    (15)汪曾祺早年小说《老鲁》(1945)和《落魄》(1946),有关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的描写,但主要是观察世相,而不是描摹校园。 
    (16)关于此书充满戏剧性的出版经过,请参阅钱振文《“难产”的〈青春之歌〉》(《南方文坛》2005年5期)。 
    (17)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年5期)中称:“粗粗一看,好像它的题材是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事实上,“里面最能吸引广大读者的是那些关于当时的革命斗争的描写”。 
    (18)八、九十年代,杨沫继续写作,完成“青春三部曲”的另外两部《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书出版后如石沉大海,毫无影响。 
    (19)“就是基于这种想法,我选了见闻中的一部分,可以算作境或近于境的,当作话题,其他大量的我认为不值一提的就略去了。”参见张中行《负暄琐话。尾声》,《负暄琐话》。 
    (20)杨沫:《梦魂牵绕忆红楼》(《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第57—61页)有曰:“我的那位老夫子,是个北大国文系的用功生。……老夫子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我感谢他;也感谢北大自由听课的有利之举,更感谢北大的图书馆,几年之间,不知借给我多少读物。……一年之后,我渐渐变了,变得不再安心于为妻的主妇生活。……我出去找我那些进步的朋友;跑出去参加一些抗日活动。一个温顺的妻子淡化了,一个野马似的东奔西跑的女人,和他同床异梦了。” 
    (21)此前两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刊行了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合编的《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体例与《笳吹弦诵情弥切》相似,只是影响不如后者。这两个书名,借用的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词、张清常曲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22)(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推出的“老大学故事丛书”,包括《老清华的故事》、《老复旦的故事》、《老交大的故事》、《老中大的故事》、《老武大的故事》等五种;(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9月推出的“中国著名学府逸事文丛”,包括《清华逸事》、《复旦逸事》、《南开逸事》、《浙大逸事》、《北师大逸事》等五种。 
    (23)(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推出“中华学府随笔”丛书,包括《走近北大》、《走近清华》、《走近复旦》、《走近南大》、《走近中大》、《走近武大》等六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004年出版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七册,以轻松的笔调,图文并茂地描述以下学校:《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华中大学》、《辅仁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
    (24)各著名高校每校一册的“中国著名高校丛书”,199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5)已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系列丛书包括:黄福庆《国立中山大学(1924—1937)》,1988年;苏云峰《私立海南大学(1947—1950)》,1990年;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1996年;《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1998年;《抗战前的清华大学(1928—1937)》,2000年。 
    (26)1981—1982年南京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刊行的《学府纪闻》丛书,包括《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学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大》、《学府纪闻。国立交通大学》、《学府纪闻。国立武汉大学》、《学府纪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学府纪闻。私立辅仁大学》、《学府纪闻。私立大夏大学》等。 
    (27)时至今日,《北京大学校史》仍只写到1949年;当代中国部分,只是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北京大学出版社“内部发行”的《北京大学纪事》(1998)中有所体现。 
    (28)参见(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的序一《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王瑶)以及编者所撰《后记》。 
    (29)“名人与名校丛书”共六册,分别谈论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马相伯与复旦大学、吴玉章与中国人民大学。 
    (30)“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共十册,表彰的对象,包括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等。 
    (31)参见拙著《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和拙文《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2)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李劼:《丽娃河》,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者:《桃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黄进兴。叙事式历史哲学的兴起[A].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M].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5.
    [2]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第一节[A].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志德。钱钟书传:第六章[M].张晨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许渊冲。钱钟书及译诗[A].钱钟书研究:第二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6]钱钟书。epilogue[J].国立清华大学年刊,1933.
    [7]杨绛。吴宓先生与钱钟书[N].文汇报,1998-05-14.
    [8]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鹿桥。忆《未央歌》里的大宴:少年李达海[A].市廛居[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8.
    [10]宗璞。自传[A].红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1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