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又要革命”来施压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
革命的出场与反思的缺席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
“排满”革命与国史重建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
“革命文学”论战与报刊…
最新热门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

时间:2009-8-8 16:45:24  来源:不详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cal Survey),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0。

  张颐武、李书磊:《重评现代性》,载《黄河》1994年第4期,第195-207页

  李陀:《反抗现代性:反思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批评》,正如李陀所言,一个可替换的策略是“在对各种文本的翻译中探查对现代性的批评,以便逐渐产生能够建构新的主体性的话语”。

  安德森:《现代性与革命》(Modernity and Revolution),见《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阐释》(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Cary Nelson、Lawrence Grossberg编,第317-318页,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8。

  同上。

  同上,第321页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6,第44页。 李陀:《丁玲不简单》,载《今天》1993第3期,第237-238页

  李陀:《反抗现代性:反思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批评》,第143页。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355-3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同上。

  德里克:《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After the Revolution: Waking to Global Capitalism),第26页,卫斯理大学出版社,1994。

  杜赞奇:《从民族中拯救历史:追问现代中国的叙述》(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第12-13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5。

  洪灵菲:《前线》,第101页,上海: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

  转引自夏济安:《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i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第60页,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68。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第274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73。

  转引自夏济安:《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第185页。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爱欲与文明》(Eros and Civilized),第179页,伦敦:Sphere书店,1969。

  夏济安:《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第161-162页。

  王德威:《历史的妖魔: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暴力和小说》(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第三章,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2004。

  所谓“互惠关系”借用自王斑,见《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和政治》,第151页。

  孟悦:《女性形象与民族国家》,见《现代中国的性别政治》,第118-136页。

  王斑,见《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和政治》,第123-154页。

  克利斯托弗•瑞德(Christopher Read):《革命俄国的文化与权力:知识分子以及从沙皇制向共产主义的转变》(Culture and Power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Tsarism to Communism),第94页,纽约:Basic书店,1996;这个词也见巴克-墨尔斯(Susan Buck-Morss):《梦幻和灾难:东西方乌托邦的逝去》,第51页。

  见克利夫•吉尔兹在《文化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中提出的阐释策略,纽约:Basic书店,1973。对罗伯特•丹顿Robert Darnton来说,历史的目的是“为意义——被当代人描述的意义”而阅读,见丹顿:《法国文化史上的屠猫和其他事件》(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纽约:Basic书店,1984。

  福柯语“复数的历史”(a plurality of histories)和“普遍的历史”(a general history)是用以批评“整体性的历史”(total history)的,见《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第8-10页,纽约:Pantheon书店,1972。

  奥斯丁通过区分陈述愿望的说法和表演性的说法来批评旧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前者描述一种事件的陈述,它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后者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只是它所描述的行为的表演。见《如何对待文字》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第1-12页;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更进一步质疑了当奥斯丁论述排除了“不严肃”的陈述。自身的逻格斯中心。德里达强调的是语境而不是意义本身,见库勒(Jonathan Culler):《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和批评》(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第123页,纽约: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2。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的困境:女性主义与认同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entity),第140页,纽约:Routledge1990。正如她所言,“性别不应该被建构成一个固定的认同或者多种行为仿效的代理所在,相反,性别迟早是一种不牢固组成的认同,以行为的重复在外部空间组成”。

  伊丽莎白•格络丝(Elizabeth Grosz):《易变的身体:指向肉体的女性主义》(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第9页,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