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
鲁迅的“生命”与“鬼”…
鲁迅的“生命”与“鬼”…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
自贬与低俗化:鲁迅杂文…
最新热门    
 
鲁迅的越界跨国新解读

时间:2009-8-8 16:45:32  来源:不详
研究以清代章回小说开始,后来才跨入鲁迅研究领域,因此才能看见思想反传统,小说形式西化的鲁迅小说,是在传统小说里寻找他的小说模板。这种特别的眼光,有深度的为鲁迅小说解读,也更准确的给鲁迅定位。

四、科际研究的鲁迅
前面说过,中国研究是在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兴起的带动下,从边缘走向主流。区域研究的兴起,是因为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的解释模式基本上是以西方文明为典范而发展出来的,对其他文化所碰到的课题涵盖与诠释性不够。对中国文化研究而言,传统的中国解释模式因为只用中国文明为典范而演绎出来的理论模式,如性别与文学问题,那是以前任何专业都不可能单独顾及和诠释。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从中国研究到中国文学,甚至缩小到更专业的领域中国现代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都是在区域研究与专业研究冲激下的学术大思潮下产生的多元取向的学术思考与方法,它帮助学者把课题开拓与深化,创新理论与诠释模式,沟通世界文化。21这种趋势一直发展到今天,不少原来非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进入这一研究区域,主要是受学科与学科间的科际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之学术风尚之影响。这些学者将文学与人类生活上如哲学思想、宗教、历史、政治、文化衔接起来,给我们带来广面性的方法,帮助我们从各种角度来认识古今文学,使文学研究不再是片断和孤立的学问,甚至可以将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和结果,文学与非文学的学科互相运用。
由李欧梵编,1985年出版的论文集《鲁迅及其遗产》(The Legacy of Lu Xun),22 所收集的文章都很专门,所有十一位作者中,竟有六位原来不是专攻纯文学的学者:
1. 李欧梵:台大外文系毕业,先到芝加哥读国际关系,后来转哈佛大学专攻中国近代思想史,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2. 林毓生: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
3. 亨特(Theodore Huters):史丹福大学政治系博士。
4. 何大卫(David Holm):耶鲁大学东南亚及苏联史博士。
5. 戈曼(Merle Goldman):哈佛大学远东史博士。
6. 爱博(Irene Eber):克尔蒙学院亚洲研究(思想史)博士。
我在上面说过,李欧梵自己所走的学历道路,从外文系到国际关系,再从近代思想史到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正代表跨越科系的学术发展趋势。他的着作《浪漫的一代》、《铁屋子的声音:鲁迅研究》、《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是文学、社会、文化和思想史,代表了多元文化跨领域的研究方向。他主编的《鲁迅及其遗产》更集合了一批学术背景与他相似的学者而写的一部多种途径、多种观点,探讨鲁迅的著作。林毓生的论文〈理知的道德与政治的不道德:论知识分子鲁迅〉(The Morality of Mind and Immorality of Politics: Reflections on Lu Xun, the Intellectual)23,论证鲁迅对政治的悲观绝望,但他始终维持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高道义与前卫思想.他参加左翼联盟是道义行为,当那暗藏的政治黑手暴露后,他拿出勇气,抗拒政治垄断。儒家把政治道德化,法家把政治弄成不道德的东西,鲁迅虽然彻底反传统,他接受这种传统政治观。他左倾,那是道德的行动,当他的声望与作品被政治人士利用与操纵,他认为那是不道德的政治。在极端神化鲁迅的时代,这种冷静客观的分析及其史实的考证,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林毓生对现代中西方意识形态有专门的研究,他研究鲁迅的文章,24 帮忙我们认识到鲁迅固然用整体主义的方式来反传统,把传统划为单一体,必须将它打倒,但在许多层面,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他跟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乃有很强的正面联系。另一方面,鲁迅思想资源很复杂,但他善于使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并没有被资源劳役。如他的思想有很多存在主义的因素,但不能用存在主义来理解他,更不能从他在意识形态层次上攻击传统的做法来理解他。
林毓生鲁迅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认识这种复杂性的存在,探讨这个矛盾的意义。在中国大陆的鲁迅论述中,以前很多学者,即使现在还是不少没有看见或故意看不见。所以林毓生说:「他的深刻性在于它体会了整个文化解体后产生的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他是这个时代的巨人」25
超越文本,进入社会及历史现场,回到文化/文学产生的场域,突破传统国文学的诠释典范去解读鲁迅及其文学作品。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带来惊人的透视力,我的范列就是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考古新发现。我曾写过〈回到仙台医专,重新解剖一个中国医生的死亡:周树人变成鲁迅,弃医从文的新见解〉与〈从周树人仙台学医经验解读鲁迅的小说:重新解剖周树人仙台经验的小说〉26,因此下面仅作简单的概述。
1994 年9 月6 日至9 日,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的语言与文化学院以小田基与阿部兼也二教授为首,主办了「鲁迅留学仙台90 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与文化研讨会」。会场设立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前身即仙台医专),集合了仙台东北大学教职员与当地文化界,各国文学、社会学、医学学者重新解剖周树人仙台经验,理解他弃医从文,变成作家鲁迅的重要原因,把鲁迅弃医从文背后隐藏着的奥秘揭开。仙台东北大学教职员、当地文化人士与学者,考古似的分析大学附近的环境,强调当时仙台是一个军国主义思想很强烈的城市,藤野「过于热心」修改解剖学笔记,引起鲁迅的反感与消极的影响。检查鲁迅的成绩单,发现分数算错,匿名信告发考试作弊,纯是因为当时大日本主义者不相信中国人的能力的污蔑与猜忌,因为藤野所教的解剖学是七科中唯一不及格的,鲁迅只得59.3 分。仙台的军国主义社会环境强化他对中国的危机感的认识。不如过去学者,单靠《呐喊》的〈自序〉及〈藤野先生〉几篇文章的文学印象,把幻灯事件简化成是唯一的重要原因。
其实藤野「过于热心」修改解剖学笔记,引起鲁迅的反感与消极的影响。过去由于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表示对他一年级解剖老师的尊敬,因为在军国主义与种族歧视的环境中,藤野是唯一例外,自动提出要帮忙鲁迅修改解剖学笔记,因为怕他没能力做笔记,因此遭来同学之猜忌,甚至造谣说藤野在他笔记中做了暗号,故意泄露考题。从这篇文字开始,中日学者便大做文章,把他们二人的关系加以神话化。最后藤野不但是鲁迅在医专的守护神,鲁迅现代学术思想之形成之导师,甚至成为中日关系友好的象征性人物
可是至今没有人详细检查过藤野修改过的鲁迅解剖学笔记(鲁迅说失落了,后来1951 年才找到,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现任仙台附近的福井县立大学看护短期大学泉彪之助医学教授,在1993及1994两次详阅这本笔记,这次在研究会中把他的调查报告《藤野教授与鲁迅的医学笔记》发表了。他不但汇报了真实的内容,而且坦白大胆的发表他的看法。泉彪之助先生说,藤野的修改加笔处,有时几乎满满一页,他说:「从藤野的修改加笔之中,或许会产生鲁迅的医学笔记错误很多的感觉。」其实对一个医科一年级,日语只学了二年的学生来说,「笔记的内容似乎还是很正确的」,许许多多的地方,都没有改动的必要。〈藤野先生〉文中所说:「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这句话,泉先生说是鲁迅表示有所不满而说的。藤野很多批语,泉先生与他的医学教授同事讨论,都觉得矫枉过正,甚至不正确的。
所以泉先生十分惊讶的:「在调查鲁迅的笔记以前,我从未认为藤野严九郎用红笔修改的鲁迅的笔记一定会对鲁迅产生什么消极的影响,然而,看了藤野所修改的鲁迅笔记后,我不禁想到修改加笔之处常常过多,是否偶尔也会引起鲁迅的反感呢?」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第一年唯一属于医学的科目,鲁迅竟不及格(59.3分),偏偏又是藤野的课(其实与敷波合教),对鲁迅的信心是一大打击!泉彪之助责藤野「过于热心修改」,那是含蓄客气的话,我总觉得他有大日本主义的心态,要不然怎么许多像「这里的错误很多」的批语,泉先生及其医生同事都说「不正确」?
当时日本人对鲁迅的偏见很多。渡边襄教授小心检查现存当年周树人的成绩记录表,一年级的「学年评点表」中,居然有二个错误:生理学应是65 分(60+70÷2=65),不是63.3分。七科成绩总平均应是65.8分(458.6÷7=65.8),不是65.5分。另外在「第一年学年试验成绩表」上伦理学等级为丙,这是错误的,应是乙等,因为在「评点表」上伦理学得83分。27这么简单的数学,怎么竟犯了三个错误?身为仙台市居民及鲁迅仙台留学记录调查委员会的重要委员渡边襄不禁感叹:28
但我认为,此事至少对鲁迅来说是件极为不快的事。尽管在试题泄漏一事上遭到了同学们的偏见和中伤,但及格完全是依靠鲁迅自身实力的。少计了考试成绩也不给予纠正,鲁迅对医专和教官到底怎么看的呢?
上述的仙台经验,不但是导致周树人变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而且也构成以后鲁迅文学创作中,特别他的小说的重要艺术与思想结构。29

五、海外华人研究的鲁迅:边缘还是中心?
王赓武是历史家,尤其海外华人研究。王赓武的〈鲁迅、林文庆和儒家思想〉(“Lu Xun, Lim Boon Keng and Confucianism”)30 。他有历史家的冷静,远离当时政治意识斗争,从海外华人文化来看鲁迅与林文庆的冲突,他难于理解两位具有现代文化与科技背景的人的不和谐。鲁迅土生土长,反对传统,从内追求西方现代性;林文庆在殖民地生长与受教育,企图以西方科技结合传统文化,两人都努力建立现代中国。但两个背景回异的人无法对话,因为他们之间因别人的流言而还存在许多障碍:如鲁迅误会林文庆尊孔、瞧不起没有文化深度而有钱的海外华侨的心态,而林文庆拥有的西方优越感,作为厦门大学校长需要用英语讲演,尤其在1926-1927年,难于被中国人接受。绍兴话与英语的这一场对话注定完全失败。
过去中国国内都过度简单的诠释为反传统的鲁迅攻击林文庆尊孔的事件。史学家以不涉及感情的偏向,凸显出客观史学,所以王赓武敢指出,过去中国学者不敢说的事实:鲁迅多少具有中国文人瞧不起海外华侨有钱而没有中国文化的心态:
回顾起来,似乎鲁迅也没有脱离开中国文人学士历来的成见,瞧不起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富人,认为它是利用金钱为自己树碑立传。对于林文庆这样的人,生在英国殖民地,受的是西方教育,还在渴望学习中国的东西,要同中国认同,不管是何用意,对此他肯定没有好感。在鲁迅看来,显然这位中国的「局外人」,对经书不过是一知半解却在那里指手划脚,较重年轻人。31
我在〈林文庆与鲁迅/马华作家与郁达夫冲突的多元解读:谁是中心谁是边缘?〉一文中,也尝试从新马华人与中国人,中心与边缘的角度来思考鲁迅与东南亚的华人文化对话。32 在1926年,寻求西方科技与华族文化结合的新马华人林文庆与追求现代性、反旧传统的中国作家鲁迅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冲突。原因是林文庆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时,聘请鲁迅担任国学研究所的教授,鲁迅有所不满,只做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就辞职了。多数学者过于简单的解读为,那是鲁迅反林文庆尊孔的事件,代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33
以前我们称他们之间发生为「冲突」,「对」与「不对」来解读,那是单元的思考,那是中国从文化思考中心或本土中心单元的解释模式的话语。在今天多元文化,多元思考的后现代后结构时代,我们应该把冲突解构,改称为「对话」,也需要重新思考与解读。从这二宗中国与马华文化/文学的争论中,可释放出许多有关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