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
鲁迅的“生命”与“鬼”…
鲁迅的“生命”与“鬼”…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
自贬与低俗化:鲁迅杂文…
最新热门    
 
鲁迅的越界跨国新解读

时间:2009-8-8 16:45:32  来源:不详
国古典文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3,页253-265。
3 杜维明《汉、中国学与儒学》见《十年机缘待儒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页1-33。
4 同上,页1-12。关于中国学在美国大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参考Paul Sih (ed.),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1978)。
5 关于以哈佛为中心的汉学、中国学区域研究的发展,参考杜维明〈汉学、中国学与儒学〉,见《十年机缘待儒学》(香港:牛津大出版社,1999年),页1-33;余英时<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及其它论文,见傅伟勋、欧阳山(边)《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3),1-44 相关部分。
6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7 国际汉学大师周策纵教授在一九六三至一九四年期间,担任威斯康辛大学的东亚语文系与历史系的教授,教授的学与研究范围,广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哲、语言、字、文学。1941年中央政治学校士,一九四八年离开中国前已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包括古字学有渊深精深的造诣。获密芝大学政治学硕士(1950)与博士(1955)。1955-1962在哈佛大担任研究员,正是西方汉学(Sinology)转型成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的重要发展时期, 也是区域特别亚洲研究的成熟期。见王润华,〈际汉学大师周策纵学术研究新典范〉, 周策纵《弃园古今语言文字考论集》(台北:万卷楼,2006),237-255。
8参考余英时<费正清的中国研究〉,见上引《西方汉学家论中国》,pp.1-44.
9周策纵《弃园古今语言文字考论集》(台北:万卷楼,2006)。页1-29。
10 C.T.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11 Leo Lee,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中西文学的徊想》(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台北:正中书局,1996年);《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出版社, 1996年);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Leo Lee(ed.), Lu Xun and His Legac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3 Leo Lee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14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9).,中译本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5 Joseph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 16 周昌龙,〈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思想〉《新思潮与传统》(台北:联经,1995),页101-160。
17 普实克的唯一女儿卡特瑞娜·马尔莎科娃KaterinaMarsalková的自述,见http://www.chinesezj.com/asp/zhuce/tougao/CASE/viewarticle.;高克利(M,Galik) 〈普实克:传奇与现实〉《二十一世纪,》,1993年5月号, 页120-127;August Pakit, Leo Lee 等人的回忆文章, 尤其前者对普实克的学历研究叙述详细,见Archiv Orientalni, Vol. 59 , No 2(1991), pp.105-121.
18我在〈沈从文:中国现代小说的薪传统〉曾讨论沈从文肯定鲁迅肯定自己的书写被物质文明毁灭的乡村小说的传统, 见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页417-428,
19他的鲁迅著作见解Jaroslav Prusek,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Leo Lee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中译本:普实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普实克特别重要的论鲁迅的文章是“Lu Hsun’s ‘Huai Chiu’: A Precurso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见The Lyrical and the Epic,pp. 102-109.李欧梵在《我的哈佛岁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多处回忆普实克在哈佛担任访问教授时与他来往。
20V.I. Semanov, Lu Hsun and his Predecessors,trr. Charles Alber (New York: M.E. Sharp1980);中译本:谢曼诺夫,李明滨译《鲁迅和他的前驱》(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1 杜维明〈汉学、中国学与儒学〉,见《十年机缘待儒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页1-33;余英时<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及其它论文,见傅伟勋、欧阳山(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3),1-44相关部分。
22 Leo Lee(ed.), Lu Xun and His Legac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23Leo Lee (ed.), Lu Xun and His Legacy ,pp. 107-128;.后来林毓生自译(也是改写),〈鲁迅政治观的困境〉,收入《政治次序与多元文化》(台北:联经,1989),页253-275。
24包括上注〈鲁迅政治观的困境〉、〈鲁迅思想的特质〉,收入《政治次序与多元文化》,页235-252、《中国现代意识的危机》、〈五四时代一元式反传统思想〉文化超现代》郑培凯、马家辉编(香港商务,2000),页19-32,以及其它论现代思想史的文章。
25〈五四时代一元式反传统思想〉《文化超》,页25
26 见王润华〈回到仙台医专,重新解剖一个中国医生的死亡:周树人变成鲁迅,弃医从文的新解〉,及从周树人仙台学医经验读鲁迅的小说:重新解剖仙台经验的国际会议〉, 《越界跨国文学解读》(台北:万卷楼,2004),页257-292。
27鲁迅在仙台记录调查委员会编《鲁迅在仙台记录》(东京:平凡社,1978年)。
28渡边襄的分析意见《鲁迅仙台留学九十周年纪念国际学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仙台:东北大学语言文化学院,1994年)续集,页18。
29 详见上注及这次会议的论文集《鲁迅留学仙台9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与文化研讨会报告论集》(仙台:东北大学语言文化部,1994)。
30 wang Gungwu,“Lu Xun, Lim Boon Keng and Confucianism,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1991), pp.147-165. 王赓武〈鲁迅、林文庆和儒家思想〉, 《中国与海外华人》(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页173-194。
31 同上,页187。
32 <林文庆与鲁迅/马华作家与郁达夫冲突的多元解读:谁是中心谁是边缘?>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吉隆坡新纪元学院。
33 关于中国早期的论述见薛绥之(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尤其俞荻、俞念远、陈梦诏、川岛的文章。我曾指导一篇硕士论文,把这场“争论”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中, 给予分析,见莫显英《重新解读鲁迅与林文庆在夏大的冲突》(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系2001。关于事件有关的资料,可见该论完整参考书目。
34 莫显英对两种不同的看法都有分析,见《重新解读鲁迅与林文庆在夏大的冲突》(本人指导的硕士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02),pp. 11-68.
35 方修(编)《马华新文系》(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1971)。,理论批评第二集,pp. 444-448
36 郁达夫与当时作者讨论的论文收集于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新加坡: 星洲世界书局,1971)。杨松年〈从郁逹夫〈几个问题〉引起的论争看南洋知识分子的心态〉《亚文化》23起(1999年6月),pp.103-111; 邹慧珊、李秀萍、黄文青〈鲁迅与郁逹夫在新马的论争—华文后殖民文学情境的解读〉,2002 在王润华《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报告。共13页。
37从反殖民到殖民者:鲁迅与新马后殖民文学〉东亚鲁迅学术会议,1999年12月14-16,东京大学山上会馆。此论文现收集在王润华《越界跨国文学解读》,页201-232。
38这些文章收集于《马华新文学大系》第2集,页444~471。
39同上,页461。
40章翰(韩山元)的论文〈张天白论鲁迅〉认为张天白(常用马达、丘康、太阳等笔名)在三十年代,为文崇扬鲁迅最多,见章翰《与马华新文学》,页50~56。张天白论鲁迅的文章, 分别收集在方修主编《张天白作品选》(新加坡:上海书局,1979年),有二篇附录在《鲁迅与马华新文学》,4-5;其它文章可见《新马新文学大系》,第一及集。
41丘康《七抗战后的马华文坛》,《鲁迅与马华》页11;又见《马华新文学大系》,第1集,页505。
42 陵〈文艺的方向〉,《星洲日报·野苑》(副刊),1930年3月19日,又见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新加坡:世界书局,1971~1972年,第1册,页69~70。
43章翰(韩山元)《鲁迅与马华新文学》,页11~35;页44~49。
44 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5 Irene Eber, “A Selective Bibliography of Works by and about Lu Xun in Western Languages”, Lu Xun and Hi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