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谈汉代《谷梁》学一度…
从朱光潜“接着讲”——…
“工作而等待”:论四十…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
最新热门    
 
陶学一百年

时间:2009-8-8 16:46:18  来源:不详
      (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也可基本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皆有自身特色以及代表性成果。以下分述四阶段的基本情况,并勾勒其大体线索。
    19世纪末到1928年,可视为陶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19世纪末,西方新学被大量引进中国。新学的引入不仅使我国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在陶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新的反映。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在《致刘淞芙书》中说:“足下论陶,与嗣同所见若重规叠短。真西山称陶公学本经术,最为特识。如足下所举之外,它若道丧向千载云云……皆足为证。然嗣同尤有妄解,此为陶公慷慨悲歌之士也,非无意于也者,世人唯以冲澹目之,失远矣!”(注:《谭嗣同全集》卷三,三联版。)在谭嗣同看来,渊明不仅不是和平冲澹忘怀政治之士,而且对政治特别热心,倘能居高位,“必铮铮以烈鸣矣。”(注:《谭嗣同全集》卷三,三联版。)会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谭嗣同评陶,明显带有维新派的观念特征,表现出破除“世人”成见。不过,谭嗣同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经学研究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虽然有观念上的特点,但学术方法上,尚谈不上革新意义,评陶基本上持政治改革家眼光。
    世纪初,较多体现近代学术精神的诠陶者,还应推王国维。王国维对陶渊明的研究令人瞩目。20世纪初西方文艺理论(包括美学)逐渐传入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吸取了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古代作家,特别是他自己的创作实践,首先提出了“境界”说。他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将古今诗词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为此,他认为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为“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今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耳”!(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徐调浮校注本,卷上。)在王国维看来,写“有我之境”容易,写“无我之境”却极难;在非常难的条件下,陶渊明却能做到。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还提出“隔”与“不隔”的理论概念。他认为陶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徐调浮校注本,卷上。)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首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并据此对陶渊明的为人和作品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韦、柳之视渊明,其如刘、贾之视屈子乎!”(注:《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第380页。)可见,陶渊明在王国维建筑美学理论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论述陶渊明的是梁启超。“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以及西方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的大量输入,使中国文学研究与评论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3年梁启超出版了《陶渊明》一书,其中包括《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陶渊明年谱》、《陶渊明考证》三篇文章;从而使陶渊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仅在《陶渊明研究及其作品》一文中,梁启超就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了陶渊明的为人及其作品。梁启超研究古代文学,很重视研究作家的个性。他说,“古代作家能彀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1页。)梁还认为,要研究出一位文学家的个性,却要在他的作品中含有下列两种条件:第一,要“不共”,即“要他的作品完全脱离模仿的套调,不是能和别人共有”。第二,要“真”,即“要绝无一点矫揉雕饰,把作者的实感赤裸裸地全盘表现……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彭泽两个人;而陶尤为甘脆鲜明,所以我最崇拜他,而且大著胆批评他”。(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2页。)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梁启超着墨较多。他指出,“第一须知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5页。)“第二须知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第三须知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他对于身心修养,常常用功,不肯放松自己。”(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7-8页。)论及陶渊明的身分,梁启超说,“老实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10页。)在梁启超看来,“‘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15页。)因此“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16页。)即是说勤劳使渊明领略农村美,勤劳使渊明的作品达到“入妙”的境界。梁启超把勤劳对渊明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乃是此前的陶学史上所没有的。梁启超从陶渊明的高尚人品和文品,进而探讨其人生观,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自然”,“他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注:《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12册第18页。)也就是说,陶渊明的人生观决定了陶渊明的文艺观。梁启超的文艺思想能达到这样科学的高度,也是此前的陶学史上闻所未闻的。
    梁启超的《陶渊明》一书,特点在于吸取了“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中形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较系统、全面。可以说,他的陶学研究基本上从古典型过渡到近代型,梁启超是本世纪陶学第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大家。他将上述新内容系统地运用到陶渊明研究领域,体现了他近代的研究性格和研究方式。这种既探讨文艺品格,又考证生平事迹,二者分别详加论列,又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部专书,这在陶渊明研究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鲁迅在讲演和杂文中多次论及陶渊明。谈得最详的当数1927年8月在广州所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讲演。在此次讲演时,他论及东晋社会思想平静得多,“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注:《鲁迅全集》第3卷《而已集》。)还谈及“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之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注:《鲁迅全集》第3卷《而已集》。)这“别一种看法”,即要全面地看待陶渊明:他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注:《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上述引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按本文的分期,应放在陶学研究的第二阶段(1928-1948),为了使鲁迅评陶观点的连续,我们放在第一期引用。)鲁迅上述一段话不仅对研究陶渊明有指导意义,就是研究古今作家与作品都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要全面地分析古代作家,鲁迅还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注:《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鲁迅在此提出“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观点,正是在传统知人论世方法基础上,又加进了历史唯物主义新观念和方法,这在陶渊明研究史上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陶学研究的第一阶段,出版的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亦颇引人注目,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谢的《中国文学史》写到陶渊明时,几乎均是古人的话而缺乏己见,故略而不录。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不仅有特点,而且有新见解。他论及渊明作品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说,“陶潜的诗在六朝文学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他把建安以后的一切辞赋化,骈偶化,古典化的恶习都扫除得干干净净……他的环境是产生平民文学的环境;而他的学问思想却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故他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语言却是民间的语言。他的哲学又是他实地经验过来的,平生实行的自然主义,并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尘清谈的口头玄理。所以他尽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的意境;尽管做哲理诗,而不失为平民的诗人。”(注:《白话文学史》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版,第130-131页。)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一大革命”;说陶渊明是“平民诗人”,这与“五四”时期反对“贵族文学”,提倡“平民文学”的潮流相一致,体现了近代文学的观念。至于说陶诗的“高远的意境”等,这些评价却不能算是新见。胡适在肯定陶渊明的同时,否定古文、骈文,则不免表现出某种偏激态度,这是他过分强调白话文的结果。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古直《陶靖节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傅东华《陶渊明年谱》(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古直提出的五十二岁享年说等。
    综观本世纪陶渊明研究的第一阶段,其观点和方法上都有所改观。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学术大师,都程度不等将他们的学术眼光,投射到陶渊明研究领域,使之呈现不同于古典型的“陶学”的面貌和新气象。
        (二)
    陶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为1928-1949年。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深化、细密化的趋势。
    朱自清的陶学业绩,主要反映在对陶渊明年谱的研究上。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出《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的长篇论文。他对宋代王质的《栗里谱》、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张演《吴谱辨正》;清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丁晏《晋陶靖节年谱》、杨希闵《陶靖节年谱》;近代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古直《陶靖节年谱》、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自己许多问题上的看法,所得出的结论是:
    陶谱诸事,可得论定者,约有四端:渊明字元亮,入世更名潜。一也。所著文章入宋不书年号。二也。始居柴桑,继迁上京,复迁南村。栗里在柴桑,为渊明尝游之地。上京有渊明故居。南村在浔阳附郭。三也。渊明尝为州祭酒,尝仕桓玄,丁忧归。嗣州召主簿不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