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谈汉代《谷梁》学一度…
从朱光潜“接着讲”——…
“工作而等待”:论四十…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
最新热门    
 
陶学一百年

时间:2009-8-8 16:46:18  来源:不详
述志或托贫言时事;述耕,突出时代变乱。(6)晚年思想:有独特的社会发展观;晚年形成了以桃源理想为主要标志的桃源思想;对桃源思想的三重表述。上述新见解虽然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它仍不失为一家之言。(注:魏正申《陶渊明探稿·序》。)
    魏正申的《陶渊明评传》于1996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编。书前有刘继才先生的《序》,书后有《“附录”——有关魏正申研陶的评论选录》。此书的最佳处当首推第二编中的《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再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三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正申说,“笔者《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一文,从陶渊明注重生前功业、身后声名,但面临现实的政治混乱‘感士不遇’,转而从文,以及追求文学创作的三个方面表现,论析了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本文(指《再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拟结合文学创作被誉为‘声名自传于后’的‘不朽之盛世’的时代氛围,从对陶渊明人生价值追求的分析中,进一步阐述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从作者的这段自白,我们得知“三论”中的前“两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内容和论据。《三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内容,是探讨此种思想来源于司马迁及其《史记》。用魏正申的话来说,“陶渊明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光辉思想。”(注:魏正申《陶渊明评传》第121页。)我们认为魏正申的“三论”观点较为新颖。
    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于1994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书前有钟优民《序》,书后有“附录”,收文章六篇。此书乃是一部有特色和有一定功力的著作,钟优民从五方面肯定该书:(一)“以科学、公允的态度重新注陶、评陶”。(二)“从陶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态度上注陶评陶。”(三)著者善于“抓注陶一生中仕与隐的主要矛盾和不同时期矛盾的主导方面所决定的不同足迹与心态,突出陶的‘全人’。”(四)“……采用类比方法用以鉴别有歧见的作品,使一些作品系年和篇旨论析有据有证,归于陶的思想分期中,令人信服。”(五)“全书译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性。题解与篇义简析结合紧密,条分缕析,时见新意,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于198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前有芦荻的《序》。芦荻在《序》中说,“这本论集,收入文章十一篇,内容颇为丰富。虽非全面、系统地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但各篇之间还是有着某种在内联系的。其中,作者对历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有独到之处。作者向来主张,要提高古典文学研究现有的水平,必须打破陈规,扩大视野,开辟新的蹊径。本书即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这一良好愿望。”此段文字可视为本书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李文初在《论陶渊明之“隐”》一文中,用大量篇幅反驳渊明忠晋的观点。特点之三为论文“写得俊逸、清新、条畅……寄妙旨乎篇中,寄高情于笔下。”(芦荻《序》)即是说该书不仅内容可取,文采也好。
    徐声扬与陈忠合著的《徐论陈词集》于1997年出版。内收徐声扬先生论文十八篇。在陶渊明的故乡江西省,热爱渊明、发表论文最多者,似首推徐声扬。他的为人、经历、晚年抱负,均可从其《六十述怀》一诗中的四句诗体现出来:“为公屡走崎岖路,下笔常传锦绣篇,”“从今且以余生力,了却书城未了缘。”他的“崎岖路”,主要指1957年因说了耿直话而被错划为“右派”。他1983年从九江师专中文系退休,次年便发表研陶论文,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有二十多篇,这又是后两句诗的说明。在渊明的哲学思想方面,徐声扬力主为儒家。在收录文集的十八篇论文中,前八篇都涉及渊明的儒家思想。也正为此,魏正申在《公允精当 陶渊明思想渊源说之释结出新——徐声扬先生治陶贡献论》一文中结尾说:“综上所述,无论从陶渊明崇儒的典型性格的自我塑造,还是从陶渊明思想儒家化的自我阐发看,陶公毕生体现了儒家思想,而非道家。这个千余年来陶学史上的大症结,由于徐声扬先生对陶渊明其作其人的及其评价,第一次有成效的疏理与论析,作为陶学理论框架的大工程进行建构,顿然释解”,并以其陶渊明学者风度而感佩。魏正申充分肯定徐声扬对确立渊明“新儒家思想”的贡献,是颇有眼力的。
    陈忠多年来主编《九江师专学报》,并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研陶论文,特别是介绍国内外研陶情况的系列文章,为陶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在《中国大陆(1921-1990)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成果的特点》一文中,归纳为“特点之一:陶渊明研究成果发表与出版,明显受到国内政治环境安定与否的影响。”“特点之二:陶渊明研究成果的发展与出版,同陶学研究的队伍壮大与否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特点之三:陶渊明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出版,跟国家的出版事业繁盛与否关系甚密。”“特点之四:陶渊明成果的出版与发表,总是受当时的学术风气好坏与否的制约。”(注:《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2-3期合刊。)这一概括,颇见功力。陈忠写的《台湾五十年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的动向》、《日本发展出版陶渊明研究的情况》、《韩国四十年(1954-1995)陶渊明研究概说》等论文,都对大陆陶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此外,陈忠还写了一些评论国内研陶者的著作的论文,对陶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时期出版研陶著作的还有谷云义的《陶渊明》、王绍龄的《陶渊明》、徐巍的《陶渊明诗选》、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郭维森和色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等。
    丁永忠的《陶诗佛音辨》,于1997年12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诗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不仅翔实地辨析了魏晋佛教对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而且也深入探讨了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其流变的关系。因此该书既为陶渊明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也为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者,提供了一部颇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书。
    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于1985年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此之前于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陶渊明诗文选注》。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的。作者对渊明诗文作了详注;为了让一般读者读懂,对难懂句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诗文之后附有简短的说明。为此,我们认为通俗性乃是《陶渊明集浅注》的最大特点。该书的另一特点是学术性,即寓学术于通俗之中。例如《拟古》诗其三“仲春遘时雨”一首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唐满先指出,“本诗以燕子不忘旧巢,比喻人不背弃旧主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是讽刺仕宋者之不如燕子。”唐满先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列出别人的观点,读者一看便明白这是学术上的争议。
    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于1996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笺注”部分,采用集注形式,汇萃众说,时加辨证,以体现作者的功力。校勘则以陶澍本为底本,渊明年岁则采用邓安生的59岁说。此书附录为:(一)各本序跋;(二)陶氏宗谱节录;(三)陶氏宗谱中之问题;(四)陶渊明年谱简编;(五)陶渊明评论辑要。《陶渊明集校笺》一书的最大特点是资料丰富。
    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于1985年6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校勘则以陶澍《靖节先生集》作底本。作者认为“近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详列异文,用力甚勤,而漏校、误校、改字不言所据,亦所在多有。”为此王孟白汇取曾集本、汤汉本、李公焕本、苏写本、焦竑本,兼及其他典籍,与底本互相对勘,实亦即对逯钦立校本之复校,凡有重要校改或疑义,则校记申明。本书的最突出特点是校勘部分,表现在对逯校本的错误处,时有改正。
    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于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内收有宋代以来的九种年谱:(一)《栗里谱》(宋代王质撰);(二)《吴谱辨证》(宋代张縯撰);(三)《陶靖节先生年谱》(宋代吴仁杰撰);(四)《柳村谱陶》(清代顾易撰);(五)《晋陶靖节年谱》(清代丁晏撰);(六)《陶靖节年谱考异》(清代陶澍撰);(七)《晋陶徵士年谱》(清代杨希闵撰);(八)《陶渊明年谱》(梁启超撰);(九)《陶靖节年谱》(古直撰)。许逸民为了便于今后研究,还尽力搜集了一些有关各谱的序跋评论资料附载本书之后。在年谱之外,又汇集了主要的传记资料,亦附书的后面。此外还在卷末刊载朱自清、宋云彬、赖义辉的三篇专论。许逸民的《陶渊明年谱》对读者,特别是对陶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谓功莫大焉!
    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于1991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倾多年之力,搜罗爬剔;在综理排比旧有各家陶谱基础上,参考历史背景,精研陶渊明作品,运用丰富的史料,独辟蹊径,创渊明享年59岁说。此外,邓安生还对渊明的里居、家世、作品系年、交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考证辩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疑、独到的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想前人之所未想,见前人之所未见”(注:冯其庸《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序》。),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孙梓洲《陶渊明年谱新说——读邓安生之〈陶渊明年谱〉》(注:《古籍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梁秀荣《发前人所未发 定千古之是非——读邓安生〈陶渊明年谱〉》(注:《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都给了较高的评价:认为邓《谱》“不仅是一千余年来陶渊明生平事迹研究的一个总结,而且是在这一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里程。”邓安生提出陶渊明享年59岁说,已成为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一书所采用;罗宗强在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一书中论及陶渊明时,也采用邓《谱》的59岁说。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广泛展开,陶渊明学术讨论活动也举行了多次。首届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初在江西九江市举行。这次盛会一则是纪念渊明诞辰1620周年,同时也为了庆贺陶渊明纪念馆的落成。大会收到全国各地近80篇论文,并且还对渊明故里、渊明思想、渊明审美情趣、陶诗的艺术特色、陶学比较方法的应用,以及如何把陶学研究引向深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前,陈忠主编的《陶渊明研究》,搜集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陶论文;会后,陶渊明纪念馆与九江县陶研会编辑了《陶渊明研究专辑》。此后陶渊明纪念馆又从首届陶渊明研讨会提交的80多篇论文中,选出23篇汇集成册为《陶渊明研究》第二辑,其质量高于第一辑。1986年7月,在江西星子县也召开了一次陶渊明讨论会,会后由徐新杰主编《陶渊明研究》一书。1987年11月15日,在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又召开了一次研陶会,但规模较小,影响不大。此外,1985年2月在江西宜丰、1992年3月在湖南桃源,也召开过类似的会议。值得重视的是,1997年7月30日至31日在陶渊明故乡,召开了“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九江师专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联手主办的。会议主题是:“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日方以会长石川忠久教授为团长,率领20多名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方到会的有廖仲安等10多名陶学专家。研讨会由陈忠教授和大地武雄教授共同主持。廖仲安教授和石川忠久教授分别就《读陶的几点想法》、《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发表讲演;接着,有九位中日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陶成果,即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唐满先《陶渊明处世面面观》、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大地武雄《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此外,吴云《逯钦立的陶学贡献》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