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工作总…
“70码”成为网络新名词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我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
八字造就的网络情缘
网络语气占卜他(她)的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
少林寺“网”罗海内外精…
网络安全管理员总结资料
网络创业计划书
最新热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

时间:2009-8-8 16:47:43  来源:不详
文学”的互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对抗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表现形式上的互补。如果说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是立体的。这个说法包含着两种涵义:一是指作者和读者的立体交融,他们互相感知,互相交流,甚至共同创作,使网络文学的表达更加透彻有力;二是指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使之强化、突出、延伸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


  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氛围。网友们在网上虽然彼此见不到面,但冥冥之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存在。这种阅读,比起一个人独居斗室,伴着一盏孤灯静静阅读,更有人情味,也更有趣得多。对于写作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


  网络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网络做依托而直接印刷成书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了。网络文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以传播和发表媒介来命名,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之一,同时也正证明和显示了它的脆弱,如果失去特定的媒介,它将没有被讨论的意义,但这并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失去其锋芒与自身特点的理由。


  雷立刚的代表作《秦盈》的创作过程也是个很好的例证。雷立刚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信心不足,一位名为鲍可庾的网友这样鼓励他,并给出真诚的建议:“雷立刚怕是天涯创作态度最严肃的作者。……他把自己目前的个人遭遇,不自觉地给‘文学化’了。把自己的身份给‘作家化’了。说出来残酷,但必须指出,目前的失业也好,失去婚姻也好,并不就必然构成写作的素质。如果这些就构成了你目前的写作动力,那么你的作品很可能就失之浅薄。而你个人的理想和先天的气质,又决定着你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代人’这样宏大话语的题材。”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当中,雷立刚获得了写下去的勇气、信心和信念,获得了新的启迪和更深的感悟。如果说是读者与他共同成就了《秦盈》这部作品的话,一点也不过分。这种情况如果在传统写作中也能够出现的话,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思想内容上的互补。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就小说一项就有如下形式: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讽刺小说、戏谑小说、冷幽默小说等。应该说,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前进过程中的外部要求。作为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与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相对应的是,接受群体需求的日益丰富,即接受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在网络文学走过的短短十年时间里,随着网络写手队伍的急剧壮大,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多彩起来。事实证明,网络文学能够引发关注和讨论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它全新的写作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受,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场景图片、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等融入作品的超文本写作等。网络文学形式上的这种创新,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那么关于表现形式方面的各种实验,就可以说是写手们超越现实与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随着创作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写手们所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娴熟,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最重要的一点我放到后面来讲。网络文学使新一代人以不同过去的方式产生了新时期的“理想”。我们的传统文学现在很少有表达理想的力量,是怕人笑话,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理想?但是,网络文学是有勇气讲的,当然,不是过去的讲法,也可能是叹着气讲的,也可能是在传奇故事里讲的,也可能是在超自然的环境中讲的。我是感觉到的。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需要理想的,没有理想,人活着总是低一层的。理想当然不是现实,文学再不去表达它,它就真的快灭绝了。前一阵李安导演的《色戒》引发争议,使我更明确的感受到这一点,电影当然是商业化的,或者说是最商业化的艺术。《色戒》走好莱坞的路子,拍了脱戏,也没什么错,但它关键是讲到了理想,它讲得实在是很巧妙啊。有个朋友说得很好,他说,现在身体已经不是我们的隐私了,理想才是我们的隐私,我们不敢,我们羞于说出自己的理想。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文明的悲哀。这一点被李安敏锐的捕捉到了,他还是高明的。


  因此,作家陈村用“前途无量”来描述网络文学的前景。他相信,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会更加丰富,创作目的也会由单纯追求阅读快感向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转化。将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可能与今日报纸与杂志的关系相类似。谢冕教授在任中国网络文学奖评委时这样说:“传统文学重艺术性,审美感受是首要的,其内容有意义、有深度,给人启发,有一定深刻性。而通俗文学接近人,被人很快接受,语言方面平易近人、平常,与严肃文学不同。从这些方面讲,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相通之处,因而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虽然也用平时所熟悉的标准,但也会与网上形式相联系,考虑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别。”


  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二,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四、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存在问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学毕竟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由于网络写手大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过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生活,严肃创作,再加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易读好懂,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来看看一位年轻网友发表在博客上的阅读心得:今天看了《猫灵》,很感动,觉得这个女的很奇妙,的确,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着对灵异事件的兴趣与某些神奇的力量,虽然并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样,但是,却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是从前的我,大概对这类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却爱上这个故事,爱上这个故事充满神秘、妖媚、死亡的气氛,充满神秘的罂粟花,会流血的雕花镜子,半夜会自动发出声响的洗衣机,那红红的血水滚动着……母亲的自杀,好友的梦游……很精彩的故事,不过,似乎有一点还是挺新鲜的,有恋父情结的女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女生?大概吧,没接触过……可是,看到最后,自己也想有种冲动,真的不知道,那冰凉的刀片触碰到静脉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猫灵和主人的性生活?只是因为恨吗??


  这段文字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它说明,阅读在某些时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因为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期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其中女读者比例远大于男读者。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网络恶搞的罪责虽然不应该记在网络文学的头上,但它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发泄情绪,营造一场话语狂欢只是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2006年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搞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问题本来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网络以其特殊手段把它捅破了。


  网上的热闹还是无法遮盖网络文学自身的问题,青年的写手们在写作过程中过于轻率和随便的态度时有显露,诸如题材重复、文本结构简单、叙述技法粗糙等,使读者降低了阅读期待,人气骤降,导致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读者对其失望,长此以往,必将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所谓的“叛逆”精神,它火暴登台,在得着了机会之后,大有竭力招摇之势。一部分网络写手把文学视为纯粹个人情绪的排遣或文字游戏,以完全的调侃毫无选择地冲刷生存的严肃性,化责任为笑料,把传统歌颂的“神圣”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对“崇高”的反讽也毫无思想依托;还有些作品大肆张扬媚俗情欲,使文学活动成了“欲望的狂欢”,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在他们手里遭到异化和断裂;宏大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在消解情绪的支配下荡然无存。然而,呈一时之快盲目地与传统对抗,使它迅速尝到了强大反弹力的苦果。当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