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工作总…
“70码”成为网络新名词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我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
八字造就的网络情缘
网络语气占卜他(她)的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
网络安全管理员总结资料
网络创业计划书
网络时代与文史研究
最新热门    
 
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

时间:2009-8-8 16:47:44  来源:不详



通常,人们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种:一是上网文学,二是网上文学,三是“超文本”文学。所谓上网文学即指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供人阅读;所谓网上文学则指直接在网上创作、发表和传播的文学;而“超文本”文学则是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网上供人阅读的文学,“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等特征,不能下载出版做媒介转换,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了,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1]本文不想对网络文学的各种定义做太多的辨析,只是粗浅地认为,要探讨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必须切实关注依赖技术发展而在传播中崭露头角的网络这一新媒介。正是它的出现才使文学的存在形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也使关于网络文学的是是非非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网络文学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回到对网络媒介的分析上。 
一、从传播方式的改变看网络文学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2](P33),传播方式的改变实际要归功于媒介的改变。从早期的人际传播到后来的大众传播,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多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无不暗含了传播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随着媒介环境的迅速变化,人们在媒介的使用上必然“转向较不集中的,用户更大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的和个人使用者更能动地介入传播内容的技术”[3](P12)。以此为衡准,今天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及发展既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必然的选择。 
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处于较低级的层次,只能是一对一的,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形态和典型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均是个体,没有面向大众,也不涉及任何组织和团体。一对多的传播,是到了书籍传播时代才出现的,这时大众传播初露端倪。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P111)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它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人;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大众传播的内容多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备大众传播的所有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印刷技术与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正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正在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3](P335)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还有了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社区”就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虽然网络传播仍然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际传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际传播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类传播的进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信息与思想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也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影响,因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 
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的发展的历史”。[5](P532)传播学者施拉姆也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人们总是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则选择其容易接触的途径。他还提出了人们选择媒介或信息的或然率的公式,即: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6](P114)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今天,人们更看重网络文学读写的原因也正在于,通过网络人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对于情感的传达、传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与太多的金钱,因为网络文学是一种“无纸化”的写作与阅读。 
媒介的发展最终应该对人的个性发展与自由有一个成全,网络文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如“在网络作者那里,由于没有功利的驱使,他们可能更能沉浸于审美的表达;由于没有审查制度的存在,他们可能更为直抒胸臆;由于没有诸多文学清规的桎梏,他们的表达可能更为自由,他们的作品可能更有原汁原味,质朴清新。”[7]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文学本体观念的变化,有人从文学角度总结出网络文学书写的四个特点:民间立场,叛逆立场,众声喧哗,贴近当下。[8]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强势所在。 
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在总结了西方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后认为:文学根本就没有客观的(静态的)样态,文学是过程而非结果,“有些文本的文学性是天生的,有些是获得的,还有一些是被强加的。”[9](P8)伊格尔顿的看法是公正的,文学的确没有永恒的存在样态或审美标准,实际上,在今天看来正统而高雅的戏剧文学,在它形成的初期,也同样遭受过倍受鄙视的不公待遇,词曲艺术也曾经难登大雅而只能在民间流传。因此,我们已经形成的有关文学的观念也本应随着文学自身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网络文学作为当下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也应该得到一种公正的对待。 
二、从受众的解放看网络文学 
受众即读者,用在文学上即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到了网络文学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文学强大的媒介传播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以及依据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备了对以往文学传播功能的补救与优化作用,网络文学在文学的大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传播学家曾提出“魔弹论”(又称“媒介万能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子弹打靶子那样直接明显的效果,我传播什么,受众就会接受什么。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想提供的信息,受众的意愿只能通过各种调查问卷等间接形式来揣度。这种理论过高地估计了媒体的影响力,而把受众置于从属的地位。事实上,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然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限止了受众表达意愿的能力,只有网络的出现才使受众从被动的桎梏中真正解放了出来。 
今天,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消费形式,也使受众的主动参与成为可能,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今天,就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大大缩小了。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控制着信息传播,起支配作用,是一种线性传播模式。而互联网及个人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却摧毁了这种权力中心,解构了传媒。“把关人”的权力在这里被分解出无数的个人传播主体,这是一种多元而矛盾的主体、分散的主体,具有动态交互性;而且由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很少第三者介入,信息的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传播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从而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 
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是人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些实际上都表现了人们对媒体的另一种愿望和需求,希望它更多地向“人”这个角度靠拢,个性化、人性化是所有媒体的最终需求。显然,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在网络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网络文学也在人的这种最大程度的自由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在传统时代,个人试图向大量公众发言,是处处受阻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传媒以虚假的‘民意’来牵引舆论时,公众往往只能被迫成为沉默的大多数。”[10](P5)然而,在网络媒介出现以后,“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的空间。 
同样,网络文学也使“沉默的大多数”(即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从根本上解放了受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受众参与写作的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小说,是将“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形成的,这是由作者和网友共同完成的小说,是最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网络中出现的极为普遍的“接龙小说”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合作的《网上跑过的斑点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间中的读写互动尝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11]已不是神话。 
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读者文本’,其二是‘书写者文本’。‘读者文本’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而‘书写者文本’是‘读写型’文本。‘书写者’文本才是真正的‘理想文本’。”[12](P168-169)网络文学通过读者与创作者的双向互动,从而生成的文本正好与罗兰·巴特所说的这种“理想文本”不谋而合。美国的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因此也较深入)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全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13](P243)文学的本质精神是自由,正是在这种互动性的创作之中,文学的这种自由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网络小说《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曾说,“传统文学像雕塑,一定要像个样子,‘不像样子’也是个样子。而网络文学像大海里的变形虫,我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你管不着。”[14]学者欧阳友权曾将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艺术自由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一是网络文学的非功利性创作动机的自由;二是网络写作的匿名性特点提供了虚拟身份的自由,消解了文学的承担感;三是网络传播技术为网民提供了发布的自由,用“无纸传播”实现文学的无障碍传播,解决了作品“发表难”问题;四是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还为文学网民创造了交往的自由。他认为,“网络文学现身文坛的第一个意义在于用民主平权的技术支持解放了文学话语权,体现了高技术时代的文学向民间审美意识回流的趋势。”[15]印刷文本虽然也为读者揭示了作品的多种可能性,但作家最终把一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使读者别无选择,被动接受。而网络写作的“超文本”“非线性”使它可以将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因素通过广泛的链接建立起相互联系,满足读者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可能,极大地成全了读者的自主性、选择性。正如马克·波斯特所说:“电脑书写颠覆了作家的个性,最后,它带来了集体作者的诸多新的可能。”[16](P135) 
总之,网络解放了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