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宋代之防盗版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最新热门    
 
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

时间:2009-8-8 16:49:21  来源:不详
百姓饮食方面的需求增长。北宋人朱长文说:苏州“井邑之富过于唐世。”并强调:“以一郡观之,则天下尽可知。”[89]他认为宋代比唐朝富庶,应当说是事实。
宋代各阶层生活状况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炭炼铁法的普遍采用即所谓“燃料革命”,以至铁制生产工具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成倍增长,并进而促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大发展。宫崎市定先生当年“以高热的使用来说明宋代文化”,据他讲并得到了加藤繁先生的“完全同意”。[90]此说固然很有见地,但毕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不能忽视,促进宋代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因素除了“燃料革命”而外,还有租佃制在农业生产领域、雇值制在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推广以及徭役制度的变革。如苏轼就认为,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免役法代替差役法,“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91]包括徭役制度变革在内的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然同样不小。
其次应当注意,印刷技术的长足进步即所谓“印刷革命”同样为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宋代不仅是雕板印刷的黄金时代,而且有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应用。“燃料革命”诚然是一场了不起的能源革命,而“印刷革命”则是一场小看不得的信息革命。因此,信息传递和储存的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信息的传递由主要靠听觉到主要靠视觉,而信息的储存除了大脑之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如所周知,“印刷革命”在15、16世纪的欧洲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印刷革命”在宋代所发生的影响与欧洲虽然不同,但作用同样很大。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书籍价格大幅度下降。明代学者胡应麟说:
    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刻本一出,则抄本咸废不售。[92]
宋代的史料证实了胡应麟的说法,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10%。[93]书籍便宜多了,它不再为世家大族所独有,小康人家也有可能拥有。
二是书籍数量成倍地增加。直到北宋初年,书籍仍然很少。从北宋中期开始,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产量大增,它才在社会上较广泛地流行起来。景德年间,国子祭酒邢昺对宋真宗讲到过这个变化: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94]
后来,苏轼也说: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95]
宋代书籍增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朱熹等人认为是坏事。他们把当时某些人读书不认真,归罪于书籍太易得,说什么“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96]这实在是太偏颇。书籍增多无疑是一件有利于文化普及的大好事。它为社会各阶层掌握文化并进而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条件,而极少数世家大族则难以完全垄断文化,因此也难以完全垄断政治。
四、“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文化能够相对普及,其原因之二在于当时具备相应的政治环境。讲到这里,人们或许以为主要在于宋朝是个文官政府,号称“以文治天下”。[97]不错,宋朝与作为武人政权的五代正好相反,它采取了某些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诸如重视书籍的搜集、整理、编纂以及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宋朝的政治属于典型的官僚政治,不仅同魏晋严格的门阀政治大异其趣,而且与隋唐的半门阀半官僚政治也不尽相同。
毫无疑问,任何封建政权概莫能外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但封建地主阶级的领导阶层因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地说,宋代是以官僚地主阶层为主体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宋朝皇帝“于士大夫无所负”、[98]“与士大夫治天下”,[99]依靠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即官僚地主阶层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官僚地主与门阀地主的不同之处在于:门阀地主是个封闭性、世袭性的集团,即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100]官僚地主则是个开放性、非世袭性的群体,即所谓“骤得富贵”、“其家不传”。[101]正是被宋朝政治的这个性质所规定,宋朝政府推行了某些有利于文化普及到社会各阶层的政策,其中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条是“广开来学之路”。[102]关于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宋朝的规定不同于唐朝。现依据《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和《宋史》卷157《选举志三·学校试》,列表比较如下:

学校名称

朝代

入  学  资  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  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由上表不难看出,与唐朝相比,宋朝的中央官办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入学资格降低。这还只是纸面上的规定,太学实际上已敞开大门,招收“远方孤寒之士”。[103]按照规定,只有九种人不许上学,其具体内容是:
        凡隐匿丧服,或尝犯刑,或亏孝弟有状,或两犯法经赎,或为乡里害,或假户籍,或父祖犯十恶,或工商杂类,或尝为僧及道士,皆不得与士齿。[104]
对于这项规定,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农家子弟未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因此,“执耒垂髫之子”得以入学,“抱籍缀辞。”[105]
第二,工商子弟按照规定似乎不许入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如学者汤千在宋理宗时,先后执教于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州学和嘉兴府学,“虽胥吏、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黉序,亲授经史,其所成就居多”。[106]
第三,这项规定只适用于官学,书院一类的私学则不受此限。如张绎“本一酒家保,喜为诗。”谢良佐劝告他:“何不去读书。”他说:“某下贱人,何敢读书。”谢良佐说:“读书人人有分。”后来,张绎成为程颐晚年的得意门生。程颐“无贵贱高下,但有志于学者,即授之”。[107]至于陆九渊讲学,更是“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108]其中有不少人根本不识字。
宋代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各阶层,与兴时等级结构的变动如士庶界限泯灭、贱民等级消亡、[109]四民区分不严等有关,以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某些变化。于是,诸如此类的说法:
    贵贱虽殊,人则一也。[110]
    僮使本佣雇良民。[111]
    四民皆百姓之本业。
竟出自统治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