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写字楼的风水概念探讨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最新热门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时间:2009-8-8 16:49:33  来源:不详
拜非常普遍,崇拜的动物很多。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动物崇拜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一方面崇拜大自然,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和避风遮雨的场所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惧怕大自然,因为人们经常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也抵御不了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便以崇拜图腾的方式乞求大自然的恩赐与保护。在长期的进化中,人们逐渐积累了顺应自然的理性认知,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的生态思想萌芽。

    2.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图腾崇拜是又一种早期生态思想萌芽

    如果说对动植物的自然崇拜,是源于自然生长发育的动植物提供给人类以衣食之源,从而对其产生图腾崇拜的话,那么把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等自然物尊奉为神,是由于古人类对自然环境运动现象无法从科学上进行解释,从而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始感性经验,即把自然当作神加以崇拜,并以某种顶礼膜拜的仪式寄托人类的某种愿望;同时,也把自身看做是顺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

    其实,在世界各个民族的自然观上,曾普遍存在自然崇拜现象。古代人类无论是狩猎和采集,还是农耕和牧畜,天时地利具有决定性作用。由此看来,这种自然文化现象就是“天地人”协调的生态哲学思想萌芽,即人、动植物都是自然所生;大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石等。

    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人们已意识到这些生物和自然现象对人类有重要意义。为了生存,对自然界既要依附、顺从、和谐,又要斗争和保护。这不仅表现为一种信仰,也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当时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和实践,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传统观念传承至今,为后人所遵从。

    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源于农耕文明

    如果在旧石器的采集、狩猎期形成了生态思想萌芽的话,那么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进入了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则促使生态思想由萌芽走向人类生态学思想的逐步形成。

    种植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了古代文明时期。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它意味着人类从自然文化时代过渡到人文化时代。自然文化的所有领域,即无论是物质生产——采集和狩猎,或人口生产——“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杂婚”形式,还是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自然界浑然一体的,甚至美(装饰品和雕刻)也表现了自然主义的特色。农耕文明却不同,与自然文化相比,是重人伦和人事的,是一种人文化,是人用文字记载的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且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人了这些观念中。在实践上,创造并总结了一整套提高耕作技术的丰富经验,如种植制度上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耕作制度上深耕细作和水、旱耕作的技术,以及栽培制度上的中耕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早在上古舜帝时,就设有管理自然的虞官伯益。到先秦时代已设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并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定。如《礼记·月令》根据保护生物资源及生产的需要,曾提出过各季、各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具体规定,《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四时之禁”,《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关保护生物资源的“先王之法”,对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生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淮南子·主术训》)。纵观中外历史,凡是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凡是强调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民族,其古代文明也都延续至今;越是不断更新自然力的文明,就越是能持续繁衍不息。我国许多农田已开垦耕作了上万年,至今仍然丰产丰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4.缺少生态理性是诸多古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曾辉煌一时的古文明消亡了,他们作为历史陈迹被淹没在沙海之中,沉埋在黄土之下,或被浩瀚的海洋所吞噬,只是在考古发掘中人们才知道其昔日的光辉。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些古文明毁灭时,揭示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严重破坏森林和其他绿色植被,过度使用土地,以致生态的恶化使无际的沃野变为荒漠的土地,失去支持生命因素的能力。

    这种历史现象发人深省:越是古老的文明,其古老的主人越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越是拼命从大自然中索取。换句话说,越是一开始拥有良好生态与环境条件的部落或民族,就越是易于逆生态规律而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是悠久,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就往往越是深化而广泛,从而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也就愈加严重。以至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他们的历史:“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一旦生态与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

人类的文明源于农业,但农业并不仅仅就是耕地和粮食,它必须有一个“土壤-农作物-林木-草植被-水体-水生物”相互支撑的基本生存体系。而一个“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科技-教育”相互促进的人文环境,一个尊重生态、热爱自然的人类思想意境和一个良性循环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稳态进化,才能形成现代生态文明。不管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如何发展,也不管无土栽培技术怎样先进,在没有营养元素的支撑层中是种不出庄稼的,在没有水源的地方是永远生长不了鱼类的。

 

二、“天地人合一”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对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天地人合一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1.“天地人合一”是古代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

    我们尚不能断定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思想。但从哲学意义上看,“天地人合一”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思想萌芽却是没有太多争议的。这是由于“天地人”思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朴素的系统哲学基础上的。早在3 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点是人与自然统一。既然天地代表大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又是自然所生,这就形成了人、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现象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大生态观或者叫做朴素的生态系统思想。

    2。“天地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态思想

    “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宏观战略思想,因而也属于大生态思想的萌芽。《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也就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当然,人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上乾》)从周代起,经先秦至明清,历经3 000多年,这种“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为大多数哲人所宣扬、解释和发展,成为代表中国哲学基调的思想,并在发展中又不断丰富和完善。“天地人合一”思想具有宏观、整体与和谐的内质,这与生态思想的哲学辨识是统一的。所以,“天地人合一”思想一向为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及其文武战略家所青睐。

    儒家对于“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相传孔子作《易传》,在《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易传》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法则,建立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孟子以“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