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写字楼的风水概念探讨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最新热门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时间:2009-8-8 16:49:33  来源:不详
    表1-2分析了中国古代与西方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也分析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哲人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在这里,“西方的主要观点”表示西方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哲学家、专家和学者的观点。

 

    由表1-2的简要对比,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协调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思想方法而言是如此的相似,这的确发人深省!

    1.国外古代大小宇宙论中的生态观

    比中国古代生态观稍晚一些时候,在西方也流行着与天人感应相类似的观点,即所谓“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理论。这里的“大宇宙”是指自然界,“小宇宙”是指人。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很有相似之处,而且这表明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都是从人体自身与大自然客体的比较上,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在研究者中双方都有不少医生参加。

    古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大小两种宇宙基本上是相似的。当时不少的医生持这类观点。例如,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医生阿尔克梅翁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体是世界构造的反应。古希腊医生特别关心的是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力图通过与“大宇宙”的类比来认识这个小宇宙。公元前5世纪的恩培多克勒倡导“四元素说”,他也是一位古希腊的医生。他曾指出,人和自然都由金木水火四元素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大小宇宙类比的思想后来为斯多葛学派所继承,并在西方广为流行;而早期斯多葛学派的活动时期为公元前3至公元2世纪,大体上与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前104年)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同期,而董仲舒也是一位医生。

    2.通过人类生态类比星际人生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小宇宙认识的重点转向通过与小宇宙的类比来认识“大宇宙”,加深了对人类生态思想的认识。

    此时的小宇宙观点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生态学观点。罗马哲学家辛尼加就曾在他的《自然问题》中用人体模式来类比自然。他说水的通道相当于血管,空气的通道相当于动脉,地球物质相当于各种类型的肌肉组织,而地震相当于痉挛。这样的宇宙类比观念尤其盛行于中世纪。公元10世纪,由巴士拉编著的一部百科全书把7种行星对应于人体的腿、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言语、思维;宇宙的九个层级则对应人体的骨、髓、肉、血管、血液、神经、皮肤、毛发和手。1194年,出版了犹太医学家摩西·迈蒙尼第的《迷途指南》一书,其中多次提及人体与宇宙的类比。他说:“宇宙就它的总体来说不过是一个人。”一个人是由各种固体(比如肉、骨、筋)、各种液体和各种精神元素组成。同样,整个宇宙也是由天体、4种元素以及它们的结合物组成的。地球为水所包围,水为气所包围,气为火所包围……

    毫无疑问,这一切描述与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同类”的说法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是很接近的。通过这种类比,试图探究星际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3.古代西方人类生态思想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在欧洲,这种宇宙类比的兴趣一直延续到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问世之际,甚至把宇宙类比应用于认识论。在这方面瑞士化学家、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的观点更具启发性。他认为,知识来自于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类比。近代自然科学的开拓者们找到了这种类比观点。例如,哥白尼提倡日心说,不是基于观察,而是出于类比:太阳之所以不动,是为了保持自己类似于人的“尊严”。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是受到太阳与气象学上的水循环周期的启迪。甚至在近代力学的奠基人牛顿的身上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倾向。例如,他曾用人类行为的类比来说明行星的运动。这种类比的确对人类生态乃至星际生态的认识做出过贡献。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态思想

 

    人类与自然和谐是必然的。和谐意味着依照自然规律办事。生态规律是自然规律中的主体,遵循生态规律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一个过程。几种占主导地位的理念影响着近代科学的发展。

    1.生态仿生思想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意识地模仿或对照自然秩序来进行,这种模仿和对照是东方文明所擅长的。二是对自然界有意识地做出拟人化的解释。在经历了西方中世纪的黑暗以后,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又得以复活。

    应当指出,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拟人化解释这两种途径,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一种相通的文化内涵,但在以后的时代却产生了东西方之间与自然界不同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使之走上了不同的科学与社会发展道路。东方文明,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对于自然的模仿、对照主要体现在农业文明中,而西方文明,特别是在近代西方文明中,则主要体现在工业文明中。就农业而言,中国是生态型的农业,而西方则是“石油农业”。在21世纪的今天,从一定意义上讲,西方的石油农业、化学农业是不可持续的。

    2.近代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态思想

    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在机械论自然观盛行的时代,德国古典哲学又找到了与古希腊思想的联结点,把对立的人与自然重新结合起来。康德把自然描写成是人类感知的产物。尽管他的自然观存在着缺陷,但是他认为自然是可以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去认识的,因为它的呈现方式是规则的和可以预测的,所以我们能从经验的推论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来。正由于康德的这种人与自然既是分离的,又是统一与协作的辩证的自然观,使他于1755年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描述了其经过综合的有机论自然观。他认为自然是独立于心理的客观实在,人的身体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不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和必要的基础。他说:“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太低。”黑格尔及德国自然哲学观,在从机械论等观念向现代生态观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西方近代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

    从18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的飞跃使各学科从一成不变地分析现成的事实,过渡到考察自然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加以概括和说明的阶段。因此,地质渐变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化学的原子论和周期律,以及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相继提出,为自然观的扩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人类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进展成为现代自然观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科技发现对自然观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J·里夫金等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崭新社会组织原则;他还认为“熵”定律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并深化了现代自然观。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