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写字楼的风水概念探讨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最新热门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时间:2009-8-8 16:49:33  来源:不详
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向。《中庸》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也,不诚无物”,从而要求人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地人合一”。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之神》)

    我国古代这些论述“天地人合一”思想的例证,可归纳为一点,即把自然界、人和万物看做是统一的整体,可以说这是大生态思想的萌芽。

    3。“天地人合一”的人类生态学思想

    天地人合一思想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涵义,即人本思想。从生态学观点看,这是典型的人类生态学观点。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的吃、穿、住过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生态科学的分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以解决吃、穿、住为主,可见当时的人本思想与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不谋而合的。孔子对“天”的解释就是立足于人的产生。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把天和时间联系起来,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天是指自然界。可见“天地人合一”有比较深刻的人类生态思想的萌芽,即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万物既然都是天地所生,他们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当然应该和睦相处。

道家也提出了“天人一体”的人本生态思想。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的。道家承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以人为本,但不承认主宰者:“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曰大。”(《道德经》,第34章)庄子对天也做了精辟的解释,他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也就是说,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所生,但人能变天然的东西为人为的东西,两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人是主动的一面,“乐”与“不乐”,就看人与自然采取“和”还是“不和”的态度。庄子强调天就是自然的东西,人变自然物为人造物,以便为人服务。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人本生态思想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区别,即人能把自然的东西变为人为的东西。

三、尊重生命与热爱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些国外思想家十分推崇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法国思想家施韦兹在他创立尊重生命伦理学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中国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人,说在他们的思想中,人和动物的问题早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说他们是深刻而富有活力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创立者和宣告者。

    1.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

    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对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突破会有所帮助。东方的伦理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不鼓励剥削资源。他们懂得,要给予所有事物的完整性,而不去剥夺个体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懂得如何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西方现代思想家所寻找的尊重生态的伦理学突破口正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儒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宋代,更趋成熟。他们在继承先前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庄子“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天地人合一”思想,并且主张人与自然平等。就是说,在人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提倡人们爱护其他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程朱(程颢、程颐、朱熹)学派的“天地人合一”哲学特别是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尊重生命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并为大多数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天道生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地人合一”并列的深湛的思想。“天道”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生生”指产生、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自然界生物生生不息,既是自然之“道”,又是自然之“德”。

    老子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存在,即“先天地生”(《老子》第42章),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产生万物。这里,“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它产生原始混沌之气,气分裂为阴阳(生天地),天地产生万物。这是道家世界观的总观点。儒家哲学也是主张“天道生生”的。《周易大传》的最基本的思想有二:一是“生生之谓易”;二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易”,即“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而且,“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生态伦理哲学思想的深刻阐述。

    2.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思想

    程颢把“天理”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说“天只以生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说,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之下,产生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万物之一。人明白这个道理才成为仁者,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这里的生是运动的意思,世界万物由于运动而不断生出;或者把生理解为循环,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循环,在循环中进化,这是宇宙的本体,即基本规律;人是这生生不息运动中的一员。

    明朝的王阳明对此也作过论证,他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他的学生问人与禽兽草木“何谓之同体”?他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它间隔得。”认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员,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是伙伴关系,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人与万物的形体,统帅气的变化的本性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这是哲学向生态伦理学的过渡,从“天地人合一”得出生态伦理的结论。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天地人合一”思想有别于西方的入主宰和统治自然的思想,这更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精神,它对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更新思想

    儒家学者在说“仁”时,把道德范畴扩展到自然界。这就是由“仁民”到“爱物”。例如,曾子引述孔子的话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我国夏代制定的古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孔子正是依据这一古训,把伦理行为推广到生物,认为不以其时伐树,或不按规定打猎是不孝的行为,宣扬“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绕卵”(《礼记·曲礼》下)。这里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的高度,对于自然资源来说这是一种永续利用的观点。

    “礼”这一伦理范畴,也被推广到尊重自然。“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礼器》)。这里的“礼”包括了天地人。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他的“礼”的范围包含天地人万物,而且它是生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也。因而他说:不合时宜过早宰杀动物是不符合礼的。《孔子集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季子”这个人在捕鱼时,把小鱼放生了。孔子听后说:“季子真是道德完备呵。”这里把对待动物的行为被视为道德问题,强调捕鱼时应捕捉大鱼而放生小鱼。这个包含资源永续利用思想的故事发生在2 000多年前。

    儒学发展到汉朝董仲舒,就其生命哲学而言,可以说是完成了“仁”从“爱人”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