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竹書《仲弓》詞句試解(…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
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
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
竹書《周易》劄記(四則…
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
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
读上博藏楚竹书(二)札…
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
上博楚竹書《容成氏》、…
最新热门    
 
楚竹書《內禮》、《曾子立孝》首章的對比研究

时间:2009-8-8 16:50:04  来源:不详
的“為人君而不能使其臣者,不敢言人臣不能事其君者”句。既然有“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也得有與其相對的“為人父而不能畜其子者,不敢言人子不能孝其父者”句。既然有“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也得有與其相對的“為人兄而不能順其弟者,不敢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其兄者”句。這是其每句君臣、父子、兄弟對舉的邏輯決定的。

從下文的“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來看,“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句也是不可或缺的。所謂“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子言,言孝父”,相對應的是“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而既有“與父言,言畜子”,也當有相對應的“為人父”句。同理,“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弟言,言承兄”,相對應的是“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而既有“與兄言,言順弟”,也當有相對應的“為人兄”句。“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與臣言,言事君”,相對應的是“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而既有“與君言,言使臣”,也當有相對應的“為人君”句。

所以,不管從《曾子立孝》篇本文的邏輯看,還是從竹書《內禮》篇的記載,今本《曾子立孝》篇確實是“失載”了“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

竹書《內禮》篇和《曾子立孝》首章稱舉君臣、父子、兄弟的次序也頗為不同。竹書《內禮》篇“故為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與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故為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與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故為人父者,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不與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為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與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故為人兄者,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不與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故為人弟者,言人之弟不能承兄[者,不與言人之弟之不能順兄者]”段,其次序是從“為人君者”到“為人臣者”,從“為人父者”到“為人子者”,從“為人兄者”到“為人弟者”。其“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慈弟;與弟言,言承兄”段,也是從君到臣,從父到子,從兄到弟。次序完全相同。而《曾子立孝》篇“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段,是由“為人子”到“為人弟”,再到“為人臣”。我們已經證明其“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是“失載”,如果補出的話,則是由“為人父”、“為人子”而“為人兄”、“為人弟”,再“為人君”、“為人臣”。其“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段,由父子而兄弟而君臣,次序完全一致。一是君臣、父子、兄弟,一是父子、兄弟、君臣,這兩種次序誰為原貌,可以參考其它的早期文獻。

《曾子立孝》篇的“與父言”段,盧辯注早就指出:“《士相見禮》曰‘與君言言使臣,與大夫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父兄,與眾言言慈祥,與涖官者言言忠信’也。”[25]簡文的次序與《儀禮·士相見禮》較為接近。《儀禮·士相見禮》的君大夫相當於簡文的君臣,老幼相當於簡文的父子、兄弟。文獻裡一般都是此一次序。如《左傳·襄公三一年》:“《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墨子·兼愛中》:“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孟子·告子下》:“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王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荀子·大略》:“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禮記·曲禮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禮運》:“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禮記·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都是由君臣到父子再到兄弟。而由父子到兄弟再到君臣的則較為少見。《禮記·王制》:“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父子之閒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閒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閒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閒觀其信憚也。”《曾子立孝》篇的次序與《禮記·王制》、《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接近。比較之下,應該說竹書《內禮》篇君臣、父子、兄弟的次序反映了文獻早期的面貌,而《曾子立孝》篇父子、兄弟、君臣的次序當屬晚出。

較之竹書《內禮》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又多出“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九字。“忠愛以敬”,王聘珍解詁:“忠愛,謂中心之愛。敬,謂嚴肅。鄭注《孝經》云:‘敬者,禮之本也。’”[26]阮元注:“忠則必愛,有禮故敬。”[27]其實“忠愛以敬”即“愛而敬”。“以”,“而”義同,故可互用。“忠愛”複辭同義,今本“忠之用”,簡文作“愛是用”,可知“忠”即“愛”,“愛”即“忠”。疑後人以“忠”釋“愛”,故“愛以敬”衍成“忠愛以敬”。下篇《曾子事父母》:“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此“愛而敬”即“愛以敬”。

簡文“此”與“是”意同,屬同義換讀。“反是,亂也”之“是”,指代“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是說君子為孝,當以“愛”、“敬”為要。“反是”,失去“愛”、“敬”,就不成孝,勢必大亂。這一章由“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始,由“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終,似乎首尾照應,天衣無縫。但竹書《內禮》篇無此九字,“反此,亂也”緊接“與君言”一段,其論君臣、父子、兄弟相互性、相對待性的思想非常突出。而《曾子立孝》篇有了這九字,則將君臣、父子、兄弟相互性、相對待性的思想淹没了,容易造成用“愛”貴“禮”是下對上(子對父、弟對兄、臣對君)單向行為的印象。從王聘珍、阮元的註釋看,事實上已造成了這種誤解。從這一角度考慮,可說竹書《內禮》篇無“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九字更佳。

竹書《內禮》篇與《曾子立孝》篇首的上述差異,暴露出兩個層次的問題。

首先,是《曾子立孝》篇原貌的問題。從上文的論證可知,今本《曾子立孝》篇無“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而原本《曾子立孝》篇是應該有此三句的。現在的問題今本《曾子立孝》篇“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失載”到底是有心之失還是無心之過?答案是有心之失。將“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刪去,只剩下“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三句,這樣,本來是君臣、父子、兄弟相互性、相對待性的要求就變成了對“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單向性的要求了,這肯定是出於權威主義的需要。這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說被後人發展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來是對君臣父子雙向性的要求,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而且是互為條件的。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則是單向性,只強調臣、子的義務,不提君、父的責任。這是絕對君權時期的思想。今本《曾子立孝》篇去掉了“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正是君主專制思想的產物。說是“頗有‘為尊者諱’的意涵”[28],一點也不為過。

其次,是竹書《內禮》篇與《曾子立孝》篇首章孰先孰後的問題。上文認為竹書《內禮》篇稱舉君臣、父子、兄弟的次序,較之《曾子立孝》篇首更合符早期文獻的慣例;又認為竹書《內禮》篇無“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九字更佳。將竹書《內禮》篇“為人臣者”、“為人子者”、“為人弟者”三句與《曾子立孝》篇“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三句比較,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

竹書《內禮》篇“為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與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曾子立孝》篇作“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兩者比較,明顯是《曾子立孝》篇改寫了簡文。因為前“言”與後“言”是前後相承的。有了前“言”,才相應有後“言”;没有前“言”,就出現後“言”,實在是突如其來。再者,减省易而増衍難。將“為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减省為“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易,將“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増衍成“為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實在是匪夷所思。其它如“為人子者”與“為人子”句、“為人弟者”與“為人弟”句亦如是。所以,一定是《曾子立孝》篇改寫了竹書《內禮》篇,而不是竹書《內禮》篇改寫了《曾子立孝》篇。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四)》,2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 為行文方便,釋文一律用寬式。詳見李朝遠《內豊》篇的釋文考釋,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四)》,219~224頁。

[3]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卷四,80~8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四)》,220頁。

[5]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192頁。

[6]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八,424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四)》,224頁。

[8] 汪照:《大戴禮記補注》,王先謙編:《清經解續編》,第3冊,1284頁,上海書店,1988年;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81頁;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阮元編:《清經解》,第4冊,797頁,上海書店,1988年。

[9] 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

[10] 王樹枏:《校正大戴記補注》,四,《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107冊,42頁。

[11] 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

[12] 王樹枏:《校正大戴記補注》,四,《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107冊,42頁。

[13] 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

[14] 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

[15]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81頁。

[16] 黄震:《黃氏日抄》,卷五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

[17] 朱彝尊:《經義考》,卷164,林慶彰、楊晉龍、蔣秋華、張廣慶編審,汪嘉玲、張惠淑、張廣慶、黃智信點校補正本,第五册,409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18] 汪照:《大戴禮記補注》,王先謙編:《清經解續編》,第3冊,1284頁,上海書店,1988年。

[19]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4、81~82頁。

[20] 阮元:《曾子注釋》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932冊,2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四)》,220頁。

[22] 曹建敦:《讀上博藏楚竹書〈內豊〉篇雜記》,孔子2000网站,清華簡帛研究專欄,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