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封建帝…
最新热门    
 
《贞观政要集校》叙录

时间:2009-8-8 16:50:48  来源:不详
在粉饰盛时”,司马光称“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19],都说明“玄宗的重视文治,以张说的用事为真正的转捩点。”“在太平盛世,好大喜功的君主,往往要粉饰文治,张说以其人适当其会”[20]。

  十三年(725),吴兢“丧终”,为太子左庶子。从此,便不再担任史职了。这之后,吴兢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他的“直”。当年十月东封泰山,玄宗途中“数驰射为乐”。职为太子左庶子的吴兢上《请东封不宜射猎疏》,仍“依贞观故事”劝谏玄宗,说“贞观时,太宗文皇帝凡有巡幸,则博选识达古今之士”,“每至前代兴亡之地,皆问其所由,用为鉴戒。伏愿陛下遵而行之。”同时指出,“骋奔马于涧谷,要狡兽于丛林,不慎垂堂之危,不思驭朽之变”,安可与太宗“同年而较其优劣”[21]。第二年六月上《大风陈得失疏》,进一步劝谏玄宗“斥屏群小,不为慢游”,“明选举、慎刑罚、杜侥幸、存至公”[22]。显然,这是“尚吏”一派的主张。

  其间,张说以“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纳贿赂”被弹劾,罢中书令之职,但修史如故 [23]。3个月后,吴兢上《请总成国史奏》,追述自己从长安三年以来参预修国史的经历,“以丁忧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的遭遇,私撰国史的情况(自隋大业十三年,迄于开元十四年春三月),特请朝廷给楷书手和纸墨,以便抄录成书。玄宗未复其史职,只是诏吴兢就集贤院“修成其书”。后张说致仕,亦诏其在家修史。宰相李元纮以其二人,一个在家修史,一个在集贤院撰录,使“国之大典,散在数所”,奏请令其二人“就史馆参详撰录”[24]。二人虽然都回到史馆修撰,身份却不相同。张说是以修国史的身份进行修撰,吴兢却未明确其兼任史职。张说“志在粉饰盛时”,吴兢旨在“直书”、“实录”,这也水火不相容。玄宗始终任用张说修国史,正是看中了他“志在粉饰盛时”这一点。相反,“享国既久,骄心浸生”的玄宗,对于吴兢总用“贞观故事”进行规谏,越来越加厌烦。吴兢惟一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在史馆的机会,尽可能地采录各项史料,以备日后总成《国史》。

  开元十七年六月至八月,源乾曜罢侍中,封安阳郡公,张嘉贞去世,监修国史为新任中书令萧嵩。缅怀张嘉贞、源乾曜两位“良相”,又能够避开张说向玄宗进书,吴兢便写了《上贞观政要表》,连同《贞观政要》一并呈上。没有想到,玄宗不仅不予理睬,还将吴兢本人“出为荆州司马”,仅“许以史稿自随”。

  贬出京师之后,可以考知的吴兢经历大致如下:

  由于“许以史稿自随”,吴兢的主要精力便集中在国史修撰上。“中书令萧嵩监修国史,奏取兢所撰《国史》,得六十五卷。”[25]这说明,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萧嵩罢相之前,吴兢在荆州司马任上所撰《国史》为65卷。

  接下来,吴兢一面续修国史不辍,一面辗转“台、洪、饶、蕲四州刺史”。台州(今浙江临海),属江南东道,上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属江南西道,上都督府。饶州(今江西波阳),属江南西道,《旧唐书·地理志》三为下州,《新唐书·地理志》五为上州。蕲州(今安徽蕲春),属淮南道,《旧唐书·地理志》三为中州,《新唐书·地理志》五为上州。《新唐书》又以吴兢“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而未提及台、饶、蕲三州。舒州(今安徽潜山),与蕲州为邻,在蕲州东,亦属淮南道,《旧唐书·地理志》三为下州,《新唐书·地理志》五为上州。

  《旧唐书》在叙吴兢累迁四州后,紧接着写道:“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长史,封襄垣县子。”通常,“加银青光禄大夫”总是与其人在某方面(如修史等)有功劳相关。此时则应当是吴兢续修国史有功,才得到嘉奖。根据刺史的任期时间和传文“天宝初改官名,为邺郡太守”,吴兢迁相州长史、晋爵县子,应当在开元二十九年前。

  《旧唐书》以吴兢此时封“襄垣县子”,《新唐书》则在贬荆州司马之前“进封长垣县男”,均有不当之处。据苏颋《授吴兢谏议大夫制》[26],吴兢封长垣县男在守谏议大夫之前,即在开元三年(715)前后。《旧唐书》无封“长垣县男”,而《新唐书》无“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长史,封襄垣县子”。吴兢既先已封“长垣县男”,则《旧唐书》“封襄垣县子”当作“封长垣县子”为是。

  天宝元年改官名,以州为郡。相州改为邺郡,吴兢由长史晋为太守,随即入朝为恒王傅。在恒王府数年,“意犹愿还史职”,但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吴兢只能“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但“又伤疏略”。

  天宝八载(749),卒于家中,时年八十余。吴兢卒后,其子进吴兢所撰《唐史》80余卷,被认为“事多纰缪,不逮于壮年”。

  下面,根据现存有关吴兢的文献,将其生平大略列表如下,以便观览:

  吴兢(公元669或670--749年)

  长安三年(703)                 直史馆修国史,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                 《为桓侍郎让侍中表》。

                                    转迁右补阙。

                                    柳冲请修姓族系录,吴兢以补阙之职预修。

  神龙二年(706)                 预修《则天实录》。

  景龙二年(708)                 《上中宗皇帝疏》。

  景龙四年(710)                 转起居郎。

  景云三年  先天元年(712)       水部郎中,兼判刑部郎中,知国史事。

  开元元年(713)                 母丧守制。

  开元二年(714)                 三上《让夺礼表》。

  开元三年(715)                 服阕起复,以长垣县男守谏议大夫兼修国史。

  开元四年(716)                 与刘知几重新修定《则天实录》,新成《中宗实录》、

                                   《睿宗实录》,姚崇奏请褒奖。

                                  上《谏畋猎表》。

  开元五年(717)前后             以卫尉少卿之职奉诏编次书目。

                                  《上玄宗皇帝纳谏疏》。  

  开元七年(719)                授著作郎兼昭文馆学士。

  开元八年(720)                 张嘉贞、源乾曜命其撰录《贞观政要》。

                                  上《乞典郡表》。

  开元九年(721)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