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最新热门    
 
中国文化自觉之路的回省

时间:2009-8-8 16:51:02  来源:不详
史中的激进主义,从批判文化激进主义到批判政治激进主义,反省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中国人民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总之,中国的革命都搞糟了,中国应该走"改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文化上,文化保守主义批判激进主义主要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在思想领域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有的文章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激进主义来批判,贬低以至抹煞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文化运动被看作是一直受激进主义所主导的,因此具有"反文化"的性质。20世纪的文化史成了一部反文化思潮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成了一部"反文化史"。和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一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也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 
近年来,随着新千年和新世纪的临近,人们的神经被一种激情所撩拨,"世纪情结"日益浓烈。在展望中华文化未来前景的话题下,文化领域关于"东化"还是"西化"之争又以相当尖锐的形式重新开战。如至少已流行了十年、被称为"东化论"或"东方文化救世论"的"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预言,在问世后受到学界不少非议和批评。这种有激而发的言论难免带有一定的情绪性。与之对立,有人提出"全球化论",即把陈序经和胡适的"全盘西化"的口号改为"全球化"。还有的学者主张重评"全盘西化"论,他们很欣赏胡适的"文化惰性"论和"拼命走极端"的战略,提出了"’孙子’战略"。 这种观点与"要当三百年殖民地"论如出一辙,有很强的情绪化特点。由于它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所以得不到广泛的群众认同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赞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研究估价,发掘其中有益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优秀遗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进行重新反思、评价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关注的更多的是新儒家的观点和主张,致力于发掘其合理的成分;有的学者则对"五四"运动的反传统主义提出诘难,认为"五四"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具有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色彩,造成了中国的思想危机;有的学者把五四运动跟义和团运动相提并论,说成是偏颇的两极;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继承了五四的彻底反传统主义,是导致出现"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原因;还有的学者说"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史上带来一股"左"的思潮,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开启了文化大革命的先河,等等。这些看法起初由海外的一些学者提出来,后来在大陆的一些学者中引起了共鸣。这些观点的传播,加上对"文革"时期左倾思潮给文化带来的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向来如此,从来就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实际上,这如果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就是一种对当代人的有意识的误导。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澄清。 

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只要对"五四"以来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到这一事实,即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西古今"问题的认识逐步走向完善和正确,至抗战时期,由毛泽东总结和提升了党内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他对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特别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科学总结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阐述,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可以说,自16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论争,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已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些党外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本质上正确的结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年代,毛泽东坚持其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正确文化主张,并且依据我国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统统斥之为"封、资、修",一棍子打死,甚至连建国以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成果也一概加以否定。这种文化不自觉造成文化的单一和萧条,一些封建遗毒反而以新的面目沉渣泛起。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而且为当代解决古今中西之争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中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邓小平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尤其强调弘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因为它们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升华。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明确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他批评那种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崇拜的错误倾向。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把外来文化与中国的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一种既为中国文化所理喻,又能使先进文化形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这表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邓小平都继承了毛泽东的文化开放思想,使其上升到新的高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把我们党对"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把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察文化问题,确定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其次,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构想。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构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文化,是"古今中西"之争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解决,也是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根本方向。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殚精竭虑、费尽心智,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正确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古今中西"关系问题。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是现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尽管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和"古今中西"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失误,但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古今中西"关系的认识却在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建国五十年的历程,也正是中国文化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复兴的历程。当然,在现实的实践和学术论争中,文化不自觉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已不是主流。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