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酒后吐露包二奶的经历:…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前后改革30年,月人均食…
某男报八字测运 1960年…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30妙计看房地产风水不求…
最宅30法秘断 下
专家称3000年立夏民俗已…
写入改革开放30年档案的…
最新热门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

时间:2009-8-22 11:25:36  来源:不详
他后来的《南行记续篇》的云南生活、风俗、人情的描写更为真实、生动。可以说,他的《南行记》与《南行记续篇》是云南人民历史的见证。
  二 艾芜的创作
  艾芜的创作是一个艰辛而痛苦的过程。决心走文艺这条路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原本流浪途中始终装的只有旧衣服和一些哲学书。例如: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人生观和哲学观》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
  在流浪的途中“成天只与饥饿做了朋友,在各街各巷寂寞的巡游”还极其地羡慕“三口吃完一个烧饼”的叫花子,不切实际的幻想饱吃肥肉汤、干牛肉、辣椒酱……卖草鞋,到处说谎,最后得了20个铜板还省着用,曾几次被店主人驱逐出门。但是困难并没有让他放弃,相反在“每一条骨髓中,每一根血管里,每一个细胞内,都燃烧着一个原始的单纯的念头:我要活下去!……强烈地想着:至少我得坚持到明天,看见鲜明的太阳,晴美的天空。”[6](17)
  因为流浪他的创作被称为是“墨水瓶挂在颈子上的写作”。由四川到云南,云南到缅甸艾芜一路上总带着书、纸和笔、一支用细麻绳吊着的墨水瓶。不管是在小客店的油灯下还是大树绿荫下,他总是把墨水瓶挂在脖子上,纸铺在膝盖上就开始了写作(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甚至在抬滑竿期间,饭都没得吃的情况下,还借小店的灯光看书。为此还被店主敲诈,多亏了同伴老何和老朱的帮助才逃过一节。在无法写作的条件下也忍不住不写作,在景颇族居住的山中,结束了5个月的辛苦工作,走下缅甸的八莫平原,住在伊洛瓦底江边一家苦力店里时,晚上点一支蜡烛,就伏在地板上开始写新诗,这样艰难的条件对于艾芜来说却是他最高兴的一夜,最快乐的一夜,也是最难忘的一夜。正是生活的辛酸赋予了他这样的一颗赤子之心,使自己的经历成了很好的写作素材,把理想与现实,心灵与社会的纠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最伟大的创作。
  三  作品中关于云南风俗民情的展示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艾芜的南行记系列小说中被多处描写到。
  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艾芜的作品中“腰上悬着一把齐头的长刀,脸儿天然的带有不驯之气,嘴里含着槟榔,嘴唇血红,头上缠着黑布帕子。”的就是景颇族人,而“尽是黑牙齿”的就是傣族人。傣族人又称摆夷,是艾芜在云南西部第一次遇到的。作品透露出“傣族人的饭全是冷的,蕨叶和野菌煮成的汤,以及干笋是微温,一竹筒淡黄菜叶子汤,一小包用树叶包着的油炸知了,大家蹲在地上,用手做筷子。”这便是饮食文化。
  气候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气候令人感到兴味,让人怀念不已。”“城外蚕豆花开,油菜发绿,群山环绕小小的山谷,到处是春天的花香和野草的芬芳,夏日的人们裸背躺在凉席上午睡。”
  “夜烧松明火,照室红龙鸾”的惬意。夕阳落上,夜色迷茫,每家每户照明用的既不是洋油灯也不是煤油灯,而是“松明”。走在街道上到处弥漫着松的气味,在这烟雾缭绕,灯火通明的夜晚,这里的人们似乎不欢迎一个陌生人,让他很难在此留宿。也许是云南人的保守和小心翼翼怕遇到坏人,小偷、土匪,所以才接连几次被拒之门外。“其实,我们是很喜欢客人的,为啥不到我家去敲门呢?”一个酒摊上醉了酒的客人说。同样的情形在《南行记续篇》序言中,艾芜这样写道:“我们住过傣族人的竹楼,住过哈尼人的茅屋,也住过景颇人的山寨。他们都像亲人一样接待我们,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一个40多岁的哈尼人,讲到解放前奴隶主曾把他的妻儿抓去做奴隶,自己跑到国外去过漂泊流离的生活,就在我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