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文化品…
论“三言”中士之交友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
学校知识竞赛实施方案汇…
甲型H1N1流感小知识及防…
浅论刘少奇对知识分子阶…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你了解阴宅风水基础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最新热门    
 
论“知识”与“德性”的同一与错位———基于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考

时间:2009-10-16 19:30:11  来源:不详
命题, 它将人们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知识理解基础之上,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知识与人的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本真意图。为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与“德性”的同一关系, 应该熟悉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及其源起, 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德性即知识”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 “德性即知识”的溯源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宣言,追根溯源, 具有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运动两方面的背景。首先, 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 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 以自然物为原因, 因而自以为是, 众说纷纭。[ 1 ]其次, 智者们虽然唤醒了人们的理智, 打破了希腊传统的、不合理的真理观和道德观, 但是却高扬个体, 推崇感觉, 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 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 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 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 摒弃感觉高扬理性, 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 将追求知识作为人的本性, 由此竖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
        (二) “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诠释
        苏格拉底指出: “德性”的根据或本质就在于“知识”。[ 2 ] 因为, “善”这一最高理念是“理性”的存在( “善”代表“德性”, “理性”代表“知识”) , 因而行善的美德必然具有理性的品质, 表现为理性的行为。这样一来, 若“德性”没有“知识”则是不可能的事。德性与知识是同一的, 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
        所谓“德性” ( arete) , 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 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 具体到人身上, 就是“德性”。[ 3 ] 虽然人人都有“德性”, 但这并非与生俱来的特性, 因此, 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 才能发挥自己的德性。苏格拉底认为,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毫无价值, 只有真正认识了人自己, 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 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由此, 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得出了“知识即德性, 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4 ]人类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 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 因而每个人在有知的基础上是善的,而在无知的基础上则是恶的。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三) “知识”与“德性”同一性的历史意义
        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由盛而衰的社会变革时代, 他热爱真理, 追求道德上的至善, 因此他旨在避免回到对传统的道德教条盲目信任、仅凭直觉来确认真理的古风时代, 拒绝接受智者们在知识和道德问题上持有的相对主义立场。在那个时代,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