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
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
从辨体角度看明清章回小…
“章回体”称谓考
最新热门    
 
论章回小说的人格探索

时间:2009-11-10 11:12:12  来源:不详
大学》在阐述治国之道时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正是在“修身”达到个人道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推而广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按照《大学》的思路,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太平取决于包括国君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实现了全民的道德修养,就可以使社会保持和谐以求得天下太平。伦理人格因而成为孔孟以来的传统儒学极力推崇的价值人格的最高境界。
  但是,孔孟以来的儒学大师们回避了这样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伦理人格和封建专制制度,道德人生和封建社会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封建统治依赖于人们的道德完善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和统治的稳固;同时,封建专制和黑暗现实又没有为伦理人格和道德人生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尽管《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并要求统治者在道德上为人表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矩之道也”。劝导统治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但这只是儒学大师们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因为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又为统治者“以为天下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③提供了可能。在除了为满足更大的私欲而故作姿态的情况下,统治者怎么会以“修身”的方式,以道德规范去限制自身欲求和既得私利呢?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黑暗现实与伦理人格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于是,有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有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的屈原,精忠报国,含冤被戮的岳飞;有了《精忠旗》中“缘何忠义难伸志,伸得志的偏生忠义无”的愤慨与不平;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对伦理人格的思考和困惑。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揭示了伦理人格所面临的不可逾越的双重矛盾。一是伦理人格和黑暗现实之间,即善与恶之间的矛盾;一是伦理人格和政治利益之间,即义与利之间的矛盾。正是这双重矛盾,决定了《三国演义》伦理人格的悲剧。作为“仁君”的典型,刘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善和曹操所代表的恶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冲突,这种冲突决定了《三国演义》的悲剧实质。而作为蜀汉集团的最高统治者,刘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作为伦理的“义”和体现蜀汉集团政治利益的“利”形成矛盾,这种矛盾又促成了《三国演义》的悲剧结局。“刘先主兴兵伐吴”是导致蜀汉衰亡的重要转折。作者对蜀汉在彝陵之战中的失败表现出深切的惋惜,但对刘备忠实于桃园结义的伦理美德却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一听到噩耗,当即“大叫一声,昏绝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不进水食,但痛哭而已”。即帝位之后,刘备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祭关公”。尽管诸葛亮、赵云、秦宓等人皆以“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为理由对刘备进行劝谏和开导,并严肃指出,兴兵伐吴属于“非所以重宗庙”的感情用事,但仍然没有动摇刘备伐吴复仇的决心:“孤与关、张二弟在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乎?”“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在蜀汉利益和兄弟情分之间,刘备执著地选择了后者,这无疑体现了传统儒学理想的道德境界。《三国演义》正是在歌颂了刘备的伦理人格的同时,又通过刘备及蜀汉集团的悲剧,揭示了伦理人格和现实政治的矛盾,表现出对伦理人格的深刻思考。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的伦理人格也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是伦理人格和黑暗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