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第七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
浅谈多维道德与东西方文…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
供应链管理中的文化风险…
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简…
论文化现代化与现代公民…
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维系
最新热门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时间:2009-11-16 12:11:11  来源:不详
讲求科学发声方法。20世纪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拓了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及演员手持道具增加了许多,服饰得到了改进。舞台灯光色彩变幻,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二)二人转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二人转同样需要更新和转变。如今,二人转已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东北人爱听唱到全国人民都爱听,这就对二人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无论是二人转的创作、还是二人转演员的表演,都需要在保留二人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欣赏口味。如今二人转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起源于圣婚仪式的舞蹈几乎不见了,只剩下上下场舞和走过场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笑话,说口更是成了大部分二人转表演的主体。其次,戏耍性模拟表演占主流。如小曲小帽代替了成本大套,逗眼及其他趣味的成分增多,使丑角和丑角化表演更加突出,喜剧化色彩更加强烈。
  (三)二人转的乡土特色
  二人转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变了的只是某些形式,艺术旨趣从未改变。其转变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情感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此养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
  二人转剧目可长可短,向以短小精悍、剧目生产周期短、常演常新而著称。它能够以最质朴的舞台背景,最简洁的道具在有限的时空里,充分调动说、唱、扮、舞、绝多种艺术元素,以双线交叉的演剧形态、跳入跳出的表演方法,以线串篇的结构方式、又扯又逗的审美功能,让观众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在有限的时段里,让观众获得较充分的娱乐享受。而它的音乐唱腔高亢廖亮、粗犷豪放,戏剧情节集中紧凑,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与观众互动是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在其他戏剧品种艰难追求这种互动的路程中,二人转却轻易做到了。现代社会节奏与竞争带给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要大的心理压力。
  放松、发泄、释放激情是现代人娱乐追求的目标。二人转与生俱来的丑角形态和喜剧功能就给了人们这个释放的机会和欢乐的理由。来自老百姓的大实话,根据现场情势、观众情绪随时变化的自然随意、率性的表演让观众马上融入现场欢乐的氛围当中。二人转正是尊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二人转的转变适应了新气候,赢得了市场,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品牌
  
  (一)发扬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色
  一种艺术形式要立足市场,就必须有品牌意识。面临市场的考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最终树立观众支持的品牌,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所以要正确认识二人转的特点,抓住其本质。二人转是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是东北的俗文化。这种“俗”是指通俗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