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孤花表春余—韦应物…
浅析一声清罄 余韵悠远…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
浅析传承与延展:乡村社…
浅析《植物生物学》实验…
浅析论播客娱乐元素的后…
浅析略论现代包装设计的…
浅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
浅析解读从传琉到现代的…
浅析流行文化及其对经典…
最新热门    
 
浅析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

时间:2010-6-4 9:49:12  来源:不详
惯上对经典重新解释。如果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似乎都是通俗的。
  说到通俗,这里想衍展一个思路。我们应该注意到易中天等人穿着说书人穿的那种袍子并以说书的语调与形式来演讲,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模仿:易中天、于丹的原型正是中国传统的说书人。说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艺样式有着特定的起源,它是市民文化的产物。这种说书如果只是讲“三国”、“水浒”等,那还算不得是传统的庙堂意义上的经典。但易中天、于丹他们又与汉末的佛经宝卷的俗讲有接近之处。作为经典的佛经要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并喻晓民众的时候,采取的一种普及方式叫“俗讲”。俗讲对中国文化功不可没,中国的白话文文学就是由于俗讲的推动才发展起来的。俗讲把经典的东西转化为老百姓易于接受的东西,它推动了传奇故事,到后来有了明清小说等,这些东西都跟俗讲有渊源关系,都是面向百姓的。
  于丹确实是把《论语》中的东西作了一些现代话语的改写式的传播,在这个意义上很像俗讲。但是李泽厚诸先生的“普及”说有一个失误,就是忽略了“俗讲”时代不存在足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另类文化。俗讲文化只是在形式上和表达的方式上以及易于理解的意义上进行经典的普及,但并不是在经典的义理、乃至在经典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气质等等这些主流文化的根本问题上进行改塑。因此,“俗讲”是经典文化自身范围之内的普及和通俗。李泽厚先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于丹他们是通俗和普及的。但是今天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今天是一个现代化的时代,今天出现了一个大背景;这就是大众文化。
  二 、“大众文化”不是一个超历史的大概念,它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个形态有它的特定条件,它要求有大众传媒、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行为以及大量的市民对于消费文化的需求诸条件。这样一种大众文化背景积累了一个非常深厚的(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术语来说)“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从解释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构成了一个解释学的视域,而这个解释学的视域要求对文化商品有自己的需求与理解取向。所以,从大众文化来看,即使象于丹这种对《论语》的改写式的宣讲,实际上也并不是于丹在左右听众,而毋宁是于丹在“迎合”听众。用“迎合”这个词有些过分,但这是为了使语义更显豁一些、为了把有关问题更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大众文化这个背景使“于丹现象”不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化的普及问题,它实际上是现代大众文化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一个带有侵犯性的改造。这也是我们可以部分地同情“十博士”强烈反应的原因。大众消费文化确实要求把经典文化改塑、纳入商品性的文化。
  说李白是古惑仔,仅仅就事论事而言,不无道理:有个性、不拘小节、张扬、冒犯礼法等等,这些特征我们都可以返过来还原到李白的个性上去。如果表面地看,这样的说法以及于丹、易中天他们用现代语言去改写他们所讲的经典,会觉得非常生动,他们一下子把我们当下的理解习惯和生活方式引进来,而且激活了对经典的现代理解。但是诞生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化背景和生活世界与我们今天的现代大众文化背景和生活世界有着深刻的断裂。“断裂”是一个现代术语,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社会现代化及其心性现代性的进程中都有一个断裂,而不是渐进。这种断裂会造成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一个新质的大众文化出于商品消费的需要,而改写和它在文化背景及其诞生的生活世界异质的经典的时候,已不再是简单的个性差异性意义上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从评价的意义上看,今天的大众文化在现代性条件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代人是淡化终极价值信仰的,现代人是在商品消费的意义上去塑造自己的物质消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