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孤花表春余—韦应物…
浅析一声清罄 余韵悠远…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
浅析传承与延展:乡村社…
浅析《植物生物学》实验…
浅析论播客娱乐元素的后…
浅析略论现代包装设计的…
浅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
浅析解读从传琉到现代的…
浅析流行文化及其对经典…
最新热门    
 
浅析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

时间:2010-6-4 9:49:12  来源:不详
对象和精神消费对象。这种塑造对经典的伤害性是我们觉察不到的,这还不仅仅是“十博士”说讲的那些外在的、显性的硬伤,这些知识学意义上的错误倒还在其次,因:为所谓硬伤主要是指知识,而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可以把一种新的精神和气质带到这样一些解释中去。对传统的经典的东西,现代人在读它的时候,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断裂所造成的隔离,通过深刻的内在精神状态的转变进入古代人的情境。不是非要外在的正襟危坐、燃香抚琴,而是指我们应当非常认真地环绕经典,以同情的心态进入经典,然后去体会古人对待他们的世界的态度。否则,主体性空前膨胀的自由任性的现代人很容易以现代性习惯歪曲古代人的精神状态。
  三 、在这个意义上就引出一个很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即古今之争的问题: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孰优孰劣?这里不能作简单的评价,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简单地说,现代文明,它的物质文明、甚至在个体自由平等意义上的伦理交往文明,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确实是比古代社会进步了。但是更深入地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同今天现代化一现代性的条件下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是有深刻的断裂的,是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古代人要比我们今天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上更加人性(更“天然”)。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化哲学话题。反过来回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经典对于维系古代文明及其传统价值的意义。
  何谓“经典”?一般而言,“经典”往往是:
  1.其作者生存于本民族乃至人类某种基本生产一生活方式深远变动阶段,而且围绕这种生产一生活方式的回顾、反省与瞻望已形成思潮意识。国际学术界基本接受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K.Jaspers)著名的轴心期(Axi—alPeriod)理论,即在公元前800一公元前200年的600年间,产生了从孔子、佛陀到希腊哲人等一批开创并奠基本地区本民族本教派精神观念与生活态度的人物及著作。这些精神观念与生活态度是对于人类各个文明首次也是至今最深远的塑型。与之相比的第二次塑型,则是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及其18世纪观念转型的启蒙运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奠基或转型都是极为宏大的长时段历史的机遇产物,而并非人类主观意志随时随地的创造。就此而言,经典不可以仅仅归功于特定的作者,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客观规定性。

  2.经典作者置身于上述生产一生活方式及其思潮意识中承载着时代困境思考,同时又将这种时代困境思考超越升华到人类普遍性水平,对构成人文意境基本课题的生死意义,终极价值等作出了回应,如《论语》所记录的原始儒家关于“仁”的信念与实践。
  3.这种思想回应的字词语句形态不是既有思想形态的重复,而是新颖独创的。但其首创性同时又是典型的代表性,亦即它为人们进人人文意境提供了普遍适宜的意象(如唐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意境的朦胧与非认知对象性的真切描述)、对根本性的人文问题作出了精当肯綮的表述(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关于具体的美的东西与普遍的美的本质的区分辨析)、示范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如康德区分现象界与本体界而确立科学与人文科学)等。经典文本的时代代表性甚至是超时代的,它所提出的人文问题的根本性,以及它诠释、回应问题的方式样态的典范性,都使这些经典文本不仅成为本时代人文精神生活的典型表达,而且成为跨时代跨民族人文精神交流对话的文本对象。经典文本持存而普遍的人文对话生命力,表明经典文本包含着人文精神深层核心结构,其跨越时空的广泛共鸣影响区别于喧闹一时却瞬即逝去的流行文化品。“经典”与“古典”相邻,表明经典之首创性的“先在”性,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