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析《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史精神 |
|
时间:2010-7-11 10:59:16 来源:不详
|
|
|
明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三十五年):从洪武初年(1368 )到永乐初(1403 ),这一阶段的诗坛特点是人心浑朴,一洗元季之绮靡。作者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一变:变为“台阁体”诗。 第二阶段(约一百多年):从永乐初年(1403)到弘治末年(1505 ),这一阶段统治诗坛的是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其特点是“务以春容和雅,歌咏太平”,其弊端则是“冗沓肤廓,万嚎一音,形模徒具,兴象不存”。二变:变为前、后七子之诗。 第三阶段(约六十六年):从正德(1506)到隆庆末年(1572),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六十多年时间里,主盟诗坛的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以复古之说,递相唱和,导天下无读唐以后书,天下响应,文体一新。时间一久,则模拟剿窃,百弊俱生,诗人们于是厌故趋新,别开蹊径,诗坛又发生了变化。三变:变为公安派、竟陵派。 第四阶段(约七十年):从万历(1573 )直到明末(164.4 ),出现了“倡纤诡之音”的公安派和“标幽冷之趣”的竟陵派。
其概括力强,语言表达精练,令人信服。论述一代诗歌的演变是如此,论四代诗歌之演变也是如此,《御定四朝诗》提要云:“唐诗至五代而衰,至宋初而未振。王禹偶初学白居易,如古文之有柳、穆,明而未融;杨亿等倡西昆体,流布一时。欧阳修、梅尧臣始变旧格,苏轼、黄庭坚益出新意,宋诗于时为极盛。南渡以后,《击壤集》一派参错并行,迁流至于四灵、江湖二派,遂弊极而不复焉。金人奄有中原,故诗格多沿元佑,迫其末造,国运与宋同衰,诗道乃较宋为独盛。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曰:‘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岂虚语乎!有元一代,作者云兴,虞、杨、范、揭以下,指不胜屈。而末叶争趋绮丽,乃类小词。杨维祯负其才气,破崖岸而为之,风气一新,然讫不能返诸古也。明诗总杂,门户多岐,约而论之,高启诸人为极盛。洪熙、宣德以后,体参台阁,风雅渐微。李东阳稍稍振之,而北地、信阳已崛起与争,诗体遂变。后再变而公安,三变而竟陵,淫哇竞作,明柞遂终。大抵四朝各有其盛衰,其作者亦互有长短。这里纵论宋、金、元、明四代诗歌,其视野极为宏阔,短短三百八十多字,将四代诗歌的演变轨迹描述清楚,没有精深的诗学修养,没有宏观全面的把握,没有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纪的诗论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种站在诗歌史的高端,对诗歌的演进发展轨迹进行鸟瞰式的扫描,并加以高度精练总结的手法,是《总目》总编纂官纪晌的擅长。他在《冶亭诗介序》中对唐末至清代的诗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唐末诗狠琐,宋杨、刘变而典丽,其弊也靡;欧、梅再变而平畅,其弊也率;苏、黄三变而患逸,其弊也肆;范、陆四变而工稳,其弊也袭;四灵五变,理贾岛、姚合之余绪,刻画纤微, 至江湖末派,流为鄙野,而弊极焉。元人变为幽绝,昌谷、飞卿遂为一代之圭桌,诗如词矣;铁崖矫枉过直,变为奇诡,无复中声;明林子羽辈倡唐音,高青丘辈讲古调,彬彬然始归于正;三杨以后,台阁体兴,沿及正嘉,善学者为李茶陵,不善学者遂千篇一律,尘饭土羹;北地、信阳 挺然崛起,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