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从《南史》看初唐人…
试析选点切人纵深发掘—…
试析“善善则颂美之,恶…
试析卢照邻诗字思想论略
试析杜甫诗歌“诗史”说…
试析 民间策略的意义生…
试析 拙著自讼—几种清…
试析虞世南《咏蝉》创作…
试析贞元诗歌的总体特征…
试析嘉兴竹枝词、掉歌体…
最新热门    
 
试析《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史精神

时间:2010-7-11 10:59:16  来源:不详
倡为复古之说,文必宗秦汉,诗必宗汉魏盛唐,绰厉纵横,铿锵震耀,风气为之一 变,未始非一代文章之盛也;久而至于后七子,剿袭模拟,渐成案穴;其间横轶而出者,公安变 以盛巧,竟陵变以冷峭,云间变以繁}t,如堡堡附,无以相胜也;国初变而学北宋,渐趋板实, 故渔洋以清空缥缈之音,变易天下之耳目,其实亦仍从七子旧派,神明运化而出之。
  他认为:“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者也。有一变,必有一弊;弊极而变又生焉。互相激,互相救也。”正所谓变弊相生,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变,是诗歌史发展的源动力之所在,正如顾炎武所说的:“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之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叶燮也认为“变’,是必然的趋势:“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总目》正是成功地运用了“通变’,的诗史观,抓住了诗歌发展史上“变”的核心,体现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思想,从而做到“通观”数代,才高,胆大,识深,力宏,言精,在宏阔之中表现其非同凡响的重变的诗史精神。
  《总目》重变的诗史精神揭示出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变,是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审美情趣的必然追求,诗歌只有求变创新,才能具有艺术价值和生命活力。《总目》重变的诗史精神是对传统通变观和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朱熹在论述古今诗歌时就从诗法、诗作演进的角度论述了古今诗的“三变”,他说:“古今之诗,凡有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来,下及初唐,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为诗者固有高下,而法犹未变。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清代诗论家叶燮论诗更是注重“正变”,他从“变”着眼,考论《诗经》到唐代的诗歌史发展:“《三百篇》一变而为苏李,再变而为建安、黄初。建安、黄初之诗,大约敦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一变而为晋,如陆机  之缠绵铺丽,左思之卓牵磅礴,各不同也。其间屡变而为鲍照之逸俊,谢灵运之警秀,陶潜之淡远  ……此外繁辞褥节,随波日下,历梁、陈、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习而益甚,势不能不变。小变于沈、  宋、云、龙之间,而大变于开元、天宝、高、岑、王、孟、李。此数人者,虽各有所因,而实一一能为创。而《总目》则正好是上接叶燮,从唐末论到明,甚至到清。两者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句  式也相近,由此可以看出叶燮诗论对《总目》的影响。
  《总目》认为宋诗发展到元诗是“穷极而变,乃复其始”的周而复始的新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与叶燮“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的著名比喻是一致的。在论述宋、金、元、明四代诗歌的演变时《总目》指出:“四朝各有其盛衰,其作者亦互有长短。”这一诗史观,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它不是传统的退化论的文学观,而认为诗歌艺术是不断成熟、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其观点与叶燮“不必拘泥前盛后衰”的诗史理论是相通的,叶燮说:“就一时而论,有盛  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正如蒋寅先生所指出的,这一诗史观“已超越简单武断的进化论或退化论观念,真正深人到诗史的实际过程中”。是关于诗史运动的周期性与阶段性的学说,《总目》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