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新疆农村经营性文化产业…
张店区文化市场及产业发…
浅析基层文艺团体应关心…
试析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问…
关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策…
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略论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双语《…
洪秀呈硇宗教思想与巾西…
试析关于当前文化市场管…
最新热门    
 
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时间:2010-10-30 11:42:56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思想文化  市场化  文化产品  文化媚俗
  论文摘要:思想文化奉行崇高的理想价值观,其产品是一次性创造的,存在文化价值,而市场经济奉行低俗的功利价值观,其产品是重复而大量制造的,存在交换价值。因而不应当将思想文化市场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文化按照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运行,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文化的媚俗,文化功能的丧失,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消解。
    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思想文化“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因为只要你搞市场经济,文化市场化就是难免的。你不想搞,它也会自发地走向市场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价值观问题,即“应当”还是“不应当”的问题。文化“能不能”市场化的问题,是由文化的本性和规律决定的,是一个“事实性”问题;而“应当”还是“不应当”的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即文化市场化是“好”还是“坏”的间题,这个问题不是由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人性决定的。“事实”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即“是”的问题,而“应当”则不是存在论的问题,而是“价值论”的问题。价值、“应当”不是从事物的存在和规律性推导出来的,而是根源于人性的选择。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而主张把文化推向市场的观点,正是从“是”推导出“应当”、从“事实”推导出“价值”的哲学的突出表现。这是对人的蔑视,对人文精神的蔑视。“文化能否市场化的问题”中的“文化”概念,既不是指“物质文化”,也不是指精神文化中的“科学文化”,而是指“人文的思想文化”。因此,我们在这里反对把思想文化市场化,不是反对把一切文化市场化,而是反对把“人文思想文化”市场化。
  一、物欲与崇高:两种不同价值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商品交换中,参与交换的每一方都是以自己最大的物质利益的获得为目的。正是对最大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得以发动的价值论基础。在交换中,买者总是想以最少的金钱换取最好、最多的商品,而卖方则总是企图以最高的价格把剩余的或最不受欢迎的商品卖出去。尽管迫于一定的供求关系的压力,通过讨价还价的争斗,双方都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但双方的出发点都始终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除非买卖双方是精神病患者,否则在买卖中决不会出现买方总想多付钱,而卖方总想少收钱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中是不能学雷锋的。因为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只关心别人、心中唯独没有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而市场精神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的“自利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才会有雷锋精神和雷锋的行为。我们不能指望靠市场经济塑造和培养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只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才能形成。例如,香港很多富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受灾人民都做过无私的捐助。这是雷锋精神,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决不是由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他们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结果。这些市场经济时代对社会无私捐助的“雷锋”,在经济活动(如商业谈判)中同样会斤斤计较、分文不让的,否则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必然破产,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铁的规律。
    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运作逻辑对人性自利给予了系统培植,并使其渗透于各个生活领域,反过来,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又成为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每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