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伤逝》和《群鬼》…
试析1890年前后《申报》…
试析《补天》:创作与毁…
试析空间的音乐—谈中国…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试析“三系”
试析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试析《红楼梦》所反映的…
最新热门    
 
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判

时间:2010-11-28 12:03:36  来源:不详
参与。
  “新马克思主义”等左派理论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拥有生产工具,而且拥有文化的生产工具,通过拥有传播而控制上层建筑。“公共领域”由此成为霸权图谋和阶级支配的竞技场,通过灌输虚假意识形态来瓦解对手。资本主义的霸权如此得到维持。同时,市场是制造垄断的条件,私人拥有传媒意味着对政治传媒的操纵、故而是对自由政治交流的阻碍。少数人控制信息,使公共领域趋向不平等和信息单一化。
    传媒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上是互相矛盾的。欧洲的大众服务性电视将观众看成政治个体,“电视观众”在精英话语中成为一个本体固定的对象,观众需要借助于电视进行改造,并进而提高素质。所以,电视应该为大众提供精品,提供有教益、能够改变大众即国民素质的文化服务。相反,美国的商业电视把观众看作消费者,收视率决定一切。电视台和观众(消费者)的关系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供求关系,市场即观众需要什么,传媒就提供什么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获得最大的消费群体,电视产业必须生产出能够穿越阶级、民族、性别、年龄和种族等界限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行销全球即是明证。
    在实际的传媒市场上,具有垄断力的跨国传媒集团控制着全球的舆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很难拥有公共领域的发言权。传媒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消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线,冲蚀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市场的控制,不但造成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失衡和新闻秩序的无序,而且重新制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对此,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社会和政治力量,出于自身集团利益的考虑,要求国家干预,来保护大众性服务传媒的公共领域,使其免受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冲击。人们希望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保护公共领域,使有关政策的公开辩论不受限制;当具有垄断力的传媒集团实施垄断性行为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保护和鼓励市场竞争,抑制垄断。在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情况下,政府的规制成为有效的救济手段。相反的观点甚至认为,美国传媒集团之所以有良好的经营模式、市场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完全应归功于并购;而并购战略的实施并不破坏新闻产品的质量,具有垄断力的传媒集团为了保持其市场的竞争力和垄断地位,就会对节目的采集、制作、发行进行全方位的投人和改善,以获得更高的收听(视)率,赢得更多的广告,而不会破坏新闻事业和民主传统规则。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性的批判理性范畴,为批判理性找到了冲破工具理性的历史依据和理想范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与存在的特定历史语境。就目前而言,传播资源无限丰富的可能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日益“稀缺”的资源,这一制约因素使传播不管从终极产品还是生产流程上,都更加“受众本位化”,在世界范围内,“分众传播”成为潮流所向,传播中的“人本”倾向日益明显,对于建立在高度同质化“大众传播”基础上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批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中予以审视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