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传媒集中化的文化批…
试析1890年前后《申报》…
试析《补天》:创作与毁…
试析空间的音乐—谈中国…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试析“三系”
试析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试析《红楼梦》所反映的…
最新热门    
 
试析《伤逝》和《群鬼》的文化批判

时间:2010-11-28 12:03:4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 香迅 易卜生 《伤逝》 《群鬼》
  论文摘要:鲁迅的《伤逝》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作品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涵都和易卜生的《群鬼》有着耐人寻味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婚姻家庭题材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春迅和易卜生不约而同地将笔触深入到问题背后。探寻其文化根源,两部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伤逝》可以回溯到唐代元棋《遣悲怀》及《莺莺传》,《群鬼》则涵盖了欧洲文化内部诸般的时杭冲突。鲁迅和易卜生各自通过作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提起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伤逝》(1925),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易卜生的问题剧代表作品《玩偶之家》(1879),鲁迅继1923年发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创作了这篇唯一的爱情小说,表面上似乎在回应演讲,更加形象地回答娜拉在中国的命运。挪威著名易卜生研究专家伊丽莎白·艾德(Elisabeth Eide)在她的论著《中国的易卜生—从易卜生到易卜生主义》中也明确指出:“这篇小说受到易卜生的影响是明确的,不仅在小说中直接提及易卜生,而且体现在整个小说的精神里。鲁迅是从易卜生的娜拉的结尾处开始了他的创作。
    如果《伤逝》和《玩偶之家》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影响痕迹,可以称之为形似;那么在《伤逝》和易卜生另一部问题剧《群鬼》(1881)之间,所存在的更为隐蔽的影响,尤其是两部作品中所深蕴的文化批判,可称为神似。鲁迅最早是在杂文《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1919. 11)中提及易卜生的《群鬼》的。《群鬼》在欧洲剧坛上最早将目光投向梅毒遗传,并由此进人精神上的遗传问题的思索,这引起鲁迅的关注和很深的共鸣。这一主题很早就渗透在鲁迅的处女作《狂人日记》(1918)中。当时的鲁迅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非常赏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视易卜生为具有启蒙思想的文学家。本论文通过对《伤逝》和《群鬼》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这两部作品的隐秘关系,探索其文化批判的思想价值。
  一《伤逝》的文化批判
    鲁迅有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1925年10月,和许广平恋爱中的鲁迅,创作了《伤逝》。《伤逝》惊醒了当时效仿娜拉的青年女子的美梦。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鲁迅借着涓生的抒情独白,首先将解剖刀伸向了自己所属的所谓启蒙者的知识分子阶层。鲁迅塑造的启蒙者涓生,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与其说暴露了其个性和启蒙思想的软弱无力,不如说更暴露了其自身和身后的传统文化的虚伪。《伤逝》的恋爱自由、男女平等的时代旋律的深处,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
    《伤逝》是一篇很难解读的抒情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很多鲁迅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的评论自不待言,日本的研究者丸山异,北冈正子对《伤逝》主题的多义性做过非常精辟的解释。其实《伤逝》的故事模式非常接近中国旧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始乱终弃”的文学母题。除去作品中大量的议论抒情,故事几乎可以还原为:男主人公涓生以其宣扬的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吸引了青年女子子君,由两情相悦到同居。待到生活的重压使涓生不堪其苦,他失去热情,抛弃了子君。子君回到娘家抑郁而死。
    “始乱终弃”的故事模式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莺莺传》,元镇是始作俑者。值得玩味的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论元镇及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