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乐章集》中人性意…
试析红塔区文化信息资源…
试析旅游资料汉译英应把…
试析建筑设计对当前文化…
试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试析文化信息网格研究
试析四川文化信息网站建…
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
试析商务广告翻译中文化…
试析社区乡镇“共享工程…
最新热门    
 
试析论等效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

时间:2010-12-13 12:24:15  来源:不详
在它的形式上。一种文化的语言一般都是具有别种文化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某种独特的形式,词汇本身意义的繁复、话语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当我们用等效论翻译爱·伦波的结构繁复、曲折幽晦的恐怖小说时,如果我们只将小说的内容或句段的意义传达出来,而将那些用以衬托恐怖气氛、制造神秘气息的漫长的句式和复杂的句法等形式因素舍弃的话(因为我们是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和它们具有完全一致的句式或表达),那么译文的读者就不可能像原文读者那样体会或享受到小说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乐趣,而那些伴随着特殊形式的原语文化因素就会损失了不少。
    因此,从文化转移的层面上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等效论翻译具有极大的语用难度。在很多时候,它必然会损失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文化因素,因为它进行的前提是一种“功能”等效、交际等效,它重视的是交际的顺利进行和语义的准确传达。
    三、等效翻译在译语文化的接受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正如上文所讨论的,在等效翻译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当译者既作为原文的接受者又作为译文的传达者时,由于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译者本人对原语文化和语言的掌握程度、译者为了功能等效而有意识地对原语文化信息的选择、比附与传达等因素的影响,译文文本的面貌与原文文本的面貌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改变。这是任何翻译中都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由于等效翻译重在译意,这种损失就显得更加明显。但是,这还只是等效翻译活动中第一次信息的流失。等效翻译中造成信息流失的还有诸多的因素,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语接受者,即译文读者的接受因素的考虑、译者对原语文化的“归化”等。
    正如接受美学所倡导的,接受者是任何进人交流或交际活动中的文本所必须顾及到的重要因素。当一个文本缺乏接受者的欣赏或解读,它就根本无法传播或流通。接受者是重要的媒介。而等效翻译理论同样对译语读者倾注了太多的注意力。如果依据等效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必然会为了译语接受者接受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有时甚至是舍弃了很重要的原文特色。在更多的时候,译语读者并非是等效论所描述的那种理想状态,而是层次不一、千差万别的。
    等效论对译文“归化”的强调也同样会造成原语信息大量的流失。翻译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即是将不同于本国文明或文化的那些优秀的外族或外国文化介绍进来,从而扩大本土文化的内涵,补充本土文化的不足。但如果我们按照等效论,在翻译过程中,较多地将具有特殊情趣或风格的异域文化比附、归化成本土的惯常所有或习以为常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丧失一个拓展视域、改造文明、深化情感的大好机会;而翻译也就因此而变成“再创作”,即以原语文本为素材或蓝本的本土化创作,使原作所提供的原语文化信息大大缩减,结果会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等效论”由于对“功能等效”的重视而忽略了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文化因素的传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交际的目的而放弃某些难于传达的文化因素,从而导致部分原语文化信息的丧失。另外,由于“等效论”过分强调对译语读者接受的重视和接受的等效,因此大大地束缚了译者对原语文化、语言的自由选择和深度想象,把翻译活动局限在一个仅限于交际的、“归化”的浅层面,从而影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与互动,更使大量的具有异域美学价值及文化内涵的文化信息不可避免地流失了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