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语言不能承受之痛—…
试析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
试析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制…
试析“广告场”理论—广…
试析对广告经营的几点思…
试析从符号的双轴关系看…
试析对广告传播效果的测…
试析从学铁龙事件看跨国…
试析从巨民文化到中国特…
试析从公民文化的发展过…
最新热门    
 
试析从市民社会看中国公民文化建设

时间:2010-12-23 13:03:32  来源:不详
态;均平与特权观念共存一体的双重人格。有的学者则认为“拜权主义”是农民政治意识的核心。尽管对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各有理解,但总体看来农民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地域型政治文化。但这里笔者要谈的是如何对待农民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村民意识问题,是完全抛弃?还是有所保留?这是在公民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国,领导们常常“喜欢顺民、仇视刁民”,农民群众也以当“好老百姓”自居。有时干部会说,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农民又会说部是自己的父母官。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科学,都带有封建性。作为一个公民应该知道自己享受的全部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秋菊打官司》宣扬的就是农民的维权意识,凡事要讨个说法,讨个公道,不再以当“顺民”、“良民”、“子民”为荣。
    毫无疑问,村民意识中的保守、超然于政治等态度无益于公民意识的形成,然而村民意识中也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比如重感情、讲义气、吃苦耐劳、勤俭等。一位在温州打工的河南青年“李学生”舍己救人的行为何以感动中国?两位七旬夫妇为何靠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弃婴?正是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情义”二字,有着对生命的尊重,才会让人心灵震颤。因此,在对待村民意识时应该慎重,不可一棍子打死,其中有许多精神是公民文化建设中需要继承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中国传统的子民、臣民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公民缺乏社会公德、缺乏公民责任感、缺乏参政议政的监督意识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其次,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以及以“五伦”为中心的伦理规范,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中沉淀下来的是“私民”意识。第三,中国国民没有受到系统的民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第四,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这些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却忽视了公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其实在西方民主国家,国家与社会是人类创造并生存于其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组织体,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是公民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换句话来说,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的存在是培育公民文化产生的苗床。因此,市民社会的兴起为中国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希望。

  二、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希望: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也是西方语境中的词汇,对于这一概念学界有不同的界定,不过一般都把市民社会作为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分析范畴。西方公民文化得以存在主要在于西方市民社会存在这一事实。当然有市民社会,未必产生政治上的民主。但无市民社会支持,必定产生不出政治上的民主。因为,公民文化是以市民社会精神为根基并超越于市民社会精神的现代文化。近代民主就是不断地通过市民社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按照现代政治哲学的观点,市民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的社会组成。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私营企业、个人私生活等。所以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在市民社会生活中,市民可以在日常交往、社会交换、竞争、合作等相互关系领域,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弘扬个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因此,市民社会的发展能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