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2O世纪美国的广告论析…
“老课本”责任编辑谈“…
论析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
浅析也谈编辑的劳动性质…
论析《白鹿原》中田小娥…
80多名学员参加全国古籍…
团委院刊编辑部工作总结…
论析教育:文化批判何以…
论析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
吕思勉的“贯通”与“执…
最新热门    
 
论析编辑审美的接近性特征

时间:2010-12-23 13:03:35  来源:不详
欣赏到版面形式与文章内容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4,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一对古老的审美范畴,不仅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这种审美习惯已根植于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如绘画讲究“画留三分白,气韵自然生”;书法讲究“计白当黑”;戏曲以虚拟模仿真实;园林建筑注意留空等等。从哲学层面论之,老庄哲学中的虚实、有无思想,影响着几千年的东方审美史,至于在文学创作中,虚与实更是最基本的美学原理,从诗词歌赋到散文、戏曲、小说,无处不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的光芒。
    “虚和实”体现于编辑活动中,首先表现为对空间美的营造,即对冲击视觉的“无”和“有”的灵巧揉合上。编辑在版式设计、标题制作、图片设置上,都应注意“无”和“有”的整合。其次,“虚和实”表现为对节奏美的追求,即对刺激审美的“强”和“弱”的准确把握上。有了主次之间的停顿和强弱变化,也就有了节奏美;有了相对的“虚”和“实”,受众接受信息时顿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美感,并愉悦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之中。
    二、时代美学特征是编辑审美接近性的流行色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观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时代,总有其审美的共性,即时代的美学特征。审美的时代性十分明显。且不说历史长河中,审美观是如何的千变万化,就是近三十年来,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家居建筑,今天看来已经有些“老土”。当年的“美女”,还不及当今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行人亮丽。特别是在所谓的信息社会中,日益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使人们的生活在日新月异中趋于多变,趋于浮躁。世界缺少沉淀与持久,人们的审美观在多元中陷人混乱,甚至许多传统的审美思想,被迫改头换面,涂上时代的流行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因而也便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当正视,不可回避。
    编辑的审美活动,要想体现接近性,只有捕捉、紧跟时代的美学特征,积极进人有效的流通环节,才能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
    美的形式承载着美的内容,美的内容制约着美的形式。下面我们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编辑审美的时代美学特征。
    1、形式上的时代美学特征
    首先,编辑产品通过富于时代美学特征的形式吸引读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产品中美的形式变化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编辑产品形式上通过简单的元素组合表现单一的时代特征:颜色以黑、白、灰、红、绿为主;图像和画面严肃、平稳中显出呆板,整洁、干净中露出单调。受众极易出现审美疲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形式美得到了编辑的强调,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特征。丰富的色彩,活泼、大胆的图像画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多层次的表现手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人性化的和谐设计,信息化的速度追求,表现出多元的时代美学特色。形式的美,成了吸引受众参与审美的亮丽风景线。
    其次,编辑产品通过富于时代美学特征的形式传达信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编辑产品无法从时效性上取得突破,因此只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