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2O世纪美国的广告论析…
“老课本”责任编辑谈“…
论析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
浅析也谈编辑的劳动性质…
论析《白鹿原》中田小娥…
80多名学员参加全国古籍…
团委院刊编辑部工作总结…
论析教育:文化批判何以…
论析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
吕思勉的“贯通”与“执…
最新热门    
 
论析编辑审美的接近性特征

时间:2010-12-23 13:03:35  来源:不详
sp;  “雅与俗”作为一对审美范畴,是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审美层面对文化产品的模糊区分。任何时候,它们都辩证存在着,无法明确区分。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来源于俗,俗孕育了雅。随着时空变换,雅可以成为俗,俗可以成为雅。雅得过分,也就俗了;俗得天然,也就雅了。
    古人以“阳春白雪”为雅,以“下里巴人”为俗。如果从文化层面来区分,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为雅,大众文化为俗。

    不同时代,文化传播中的雅与俗是有所侧重的。有时以雅为主流,有时以俗为主流。信息闭塞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控制着文化主体,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有意把官方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混为一谈,使知识分子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追求,为统治者服务,从而把文化沦落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那时,信息传播十分有限,且侧重于“雅”,忽视了民间俗文化的交流。二十世纪以来,各种文化思潮兴起,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普通个体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对传统的“雅”文化产生怀疑。人们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现方式,开始触摸现实生活中近距离的美。这时,大众文化(俗文化)成为时尚,“俗”成了时代的美学特征。编辑的产品开始体现大众文化的特点。电视、广播揭开神秘的面纱,各种与受众互动的娱乐节目纷纷涌现,黄金时段也开始记录、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书籍、杂志走下说教的神坛,注重对普通人的关怀,贴近受众的生活,走进受众的心灵。报业的发展,由雅而俗的变化更为明显。单从功能上说,原来报业是以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教育功能为主要功能,如今却以传播信息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为主要功能。内容愈来愈俗,但离受众越来越近了。这种以“俗”为美的变化,其实质是以“真”为美、以“善”为美的体现。
    编辑的审美只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受众,才能避免在“雅”的追求中,限人曲高和寡的境地,避免在俗的变化中,落人庸俗、粗俗的泥潭。许多媒体为了开发市场,常有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需求之举,这与许多靠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性描写泛滥的三流作品、胡编乱造的“戏说”、“水煮”,炒作式的人体彩绘、摄影一样,都是“丑”的译释,与“俗”无关,更与美无关。
      c.硬与软
    在新闻报道中,有“硬新闻”与“软新闻”之说,前者指政治性强、宣传色彩浓厚的新闻,新闻价值表现为重要性,多涉及理论、政策、思想等较“虚”的问题,文章以说理为主;后者指侧重于事实、实践报道的新呵,有意把政策宣传、作者观点隐含在新闻事实的描述、介绍之中,富有趣味性、人情味,可读性强,因此常有“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软”比“硬”更能让受众接受,从而达到宣传效果。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宣传报道,要软些,软些,再软些。”过去,我们的传播以“硬”为主,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仍然要通过“硬”的作品,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深刻严密地阐述理论,全面详细地宣传政策。但这些“硬”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软”的内容来表现,做到“软”中有“硬”,“硬”中有“软,以“软”化“硬”,以“硬”带“软”,从而“软”“硬”兼施。总的来说,当今的信息传播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