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艺术性译意——从“福娃”改译看汉语词汇的翻译与文化传播 |
 |
时间:2011-01-03 13:47:56 来源:不详
|
|
|
自信。有些译者在翻译汉语独特词语时,担心外国人难以接受,常常“绕道”走,“绕”过丰富的中国文化,以致汉语新词出现时译者总是试图在英语中找到一种对等语或比较接近的译意语,因此才会出现把“气功”译为breathing exerci-ses,“武术”译为martial arts , `粽子”译为pyramid shapeddumpling等现象。实际上这种意译式的译文忽略了翻译中最重要的内容—民族文化,缺乏民族文化内涵底蕴的译词生命力是薄弱的,“福娃”的初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王尔说过:“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文化的交流需要借词的运用,词语借用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音译作为一种极佳的文化传播翻译方法,在汉语新词的翻译中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的音译源远流长,早在玄类时期,玄类针对音译之文就提出了“五不翻”理论,即生翻不翻,秘密不翻,含多义故不翻,顺古不翻,无故不翻。玄类巧妙运用音译使译本之文、义、音能够与原文吻合。 中国文化充满了智慧性,其语言透射出华夏民族神秘深邃的上古文化形态,富有鲜明的民族性。许多概念含义深刻而广博,即使用现代汉语也往往需要一定的篇幅才能解释清楚,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事物,只有音译才能避免英语读者的不解或误解,可以说音译是保证“信”的重要手段。现代语言学的语用翻译理论也认为,译者如果要表现出原语文化特征,增强译著的异域感,则应尽量译出原文的形象和习惯。由于音译词语义丰富,其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理解,因此相比较breathing exercises,mar-tial arts,英语读者更愿意接受并使用中gong, kongfu。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诸如“福娃”等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新词时,音译法可称得上是一种艺术性译意的译法。
三、音译—艺术性译意 音译,即将源语中的某一词汇,按其原有读音,采用目的语符号,连音带义一起借用到目的语中而使之成为借词。音译不等于乱译或滥译,如果一味音译,那么就会让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成为天书,令人望而生畏,从而也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词,要以信、顺为首要标准,我们所要提倡的音译是一种艺术性译意的方法,即翻译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 message)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这样才能使译文达意、传神和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运用音译推介中国新词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音译法使用的条件 音译法源于我国,并为我国所特有。在英汉翻译时,如果英语当中缺乏相应的对应语或对应语对应程度低时可考虑使用音译法。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就可以读出北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