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小说批评圈 |
|
时间:2011-11-3 9:14:49 来源:不详
|
|
|
子书》,书中多有采取毛评处,便为明证。如果考虑到李渔曾于顺治七年(1650)亲历吴门,同当地文人如尤侗等交流戏剧艺术经验,那么,这种影响还可能更重些。 褚人获同《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有一定交往。《坚瓠集》择采张潮游戏文笔多篇,如《五色五味》、《楮先生传》、《讨鼠檄》、《讨蜘蛛檄》、《册封牡丹诏》、《祭金鱼文》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三日,张潮为《坚瓠余集》作序。其中有云:“先生则尽扫旧闻,专收新著。辑近代之公卿将相,允为斯世楷模;载熙朝之政治文章,堪作国人矜式。稽其姓氏,半属吾侪群纪之交;考厥里居,无非此日舟车可至。”“吾侪群纪之交”,从中可见二人的文字之谊。张潮为当时另一位小说批评家张竹坡族叔,曾共同评点《幽梦影》,对张竹坡教诲良多。康熙三十四年(1695),张竹坡刊刻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书名“第一奇书”乃是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书中并不讳言金圣叹的影响,而其批评也多有袭用毛宗岗处。可以说,张竹坡的小说批评也应处在苏州小说批评圈的直接波及范围之内。 此外,我们甚至可以追寻旷世巨著《红楼梦》与苏州小说批评圈的关系。尤侗《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云:“司农曹公之驻节吾吴,自庚午四月迄壬申十一月,奉诏移镇于江陵,计前后二载有八月,历年未久也。”司农曹公,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于1690年至1692年间,任职苏州织造[注: 苏州织造明、清在苏州设局织造宫廷所需的丝织品。明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清初年仍旧。顺治时曾由户部差人管理,旋仍归宦官的十三衙门。]。与苏州名士尤侗、韩菼、叶桐初等人往来密厚。尤侗是苏州小说批评圈的边缘人物,他与金圣叹有文字往来,与毛纶、毛宗岗父子交厚,还曾为褚人获《坚瓠癸集》、《坚瓠秘集》题序。考虑到尤侗与曹寅的友谊,曹寅在苏州的广泛交游,笔者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与苏州才子也是具有某种联系的,至少也应当是接受了其小说观念的切实影响。有研究指出:《隋唐演义》具有人情小说趣味,其中那个以怜香惜玉为特征的隋炀帝便是贾宝玉的“第一个人选”。与其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毋宁说在曹寅的苏州文学交游中就已经孕育并萌生了它的念想和胚胎。 的确,到了18世纪,中国小说的运动范围更加广而且宽了,苏州也不再是一个重要的中心了。但上述事例表明,17世纪苏州小说批评圈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小说在18世纪大发展的理论先声与实践前奏。 当然,我们提出“苏州小说批评圈”这个概念,只是从时间上,从地缘关系、人际交往角度,以及创作与批评的习尚这些因素来考虑的。小说批评圈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就此产生了一个小说批评流派。就学术研究而言,“圈”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学术集合或组合,并不具备严格的内部要求。“圈”进一步深化与细化,才能发展成流派。批评流派是指具有一定学术思想或文艺观念的学术团体。而苏州小说批评圈在实质上显然还未达到这种地步。但是,批评圈也是批评环境的建设,也是学术气氛的营造。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参考文献] [1]吴县志·王心一[注: 姓名 王心一 简介 [明](一五七二―一六四五)字一纯甫,一作元渚,号玄珠,又号半禅野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寒素,曾艺事丹青,为陈焕入室弟子。]序[M],崇祯十五年(1626)刻本. [2]陈宝良,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J],中国文化[注: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