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
教师生态文化研究:教师…
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
加强党内文化研究 开辟…
文化研究与批判传播研究
从文化研究的内外部身份…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
叙事学的文化研究与审美…
档案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
最新热门    
 
文化研究:台湾文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和方法更增

时间:2011-11-3 9:15:07  来源:不详
…等众多学科的本质特性之所在吗?人性不会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历史著作中也不可能出现嘲讽的笔调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如要批判,能用点“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笔法”就很不错了。另外,历史叙述的常是帝王将相,而文学写的多是普通人的人生。所以平民性不也是文学与历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吗?所以我很同意杨匡汉老师去年在南宁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一个说法: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四个维度,即文化底蕴、生命体验、艺术技巧、神性预言。显然,这四个维度都应包括在“文学性”中。而不是只有“艺术技巧”才是“文学性”。其实有时候我们对一篇作品采取什么样的诠释策略和研究方法,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更多地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特点。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或他的杂文,就很难避开其思想意义而只是研究其艺术形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中,可以找到几部不是其思想性超过艺术性,总体而言以其思想性取胜的呢?既然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与思想、政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决定了如果我们仅局限于从审美形式的角度来观照,显然无法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主体内涵。因此,一种跨学科、多视角、不局限于审美艺术性研究的“文化研究”的引入,无疑有助于我们扩展视野,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大陆文学的研究,或是台港澳文学的研究,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都是如此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