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广告语言的社会性特征及…
现代化视阈下东西方社会…
《夷坚志》中的宋代社会…
评:南怀瑾对教育的焦虑…
学者:中国富豪和社会的…
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
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边…
学界探讨阳明学 寻找救…
学界探讨“阳明学”救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
最新热门    
 
东周社会尚武精神探源

时间:2012-11-22 12:07:56  来源:不详
期更是战事频频。

在这些争霸兼并战争中,大的吞并小的,强者覆灭弱者。《荀子·仲尼》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难二》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有度》载“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十过》载秦穆公“兼国十二”。此外,楚、鲁、卫、宋
、郑、吴、越等国,皆以兼并而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国则相继灭亡,故周初八百国至春秋中叶仅存几十国,至战国中后期仅余七个大国,天下大局遂归结为“五霸继起”与“七雄争夺”。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东周各国不断增强其军事实力[注: 所谓军事,就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事情或事务;所谓实力,就是实在的力量。古今中外军事实力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内容,]

首先是军队数量迅速攀升。率先称霸的齐国,桓公时兵力约千乘,至春秋后期约三千乘;继起的晋国,城濮之战[注: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时,仅七百乘,至鲁昭公时已达五千乘:楚国在春秋初期数为小国所败,兵力尚弱,到春秋末期[注: 基本介绍 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指这个时代的后期. 相关条目 历史 时代-chunqiumoqi],总兵力已接近战国时的“万乘之国”。军队数量的攀升直接致使战争规模扩大化,使得武力的功效进一步凸显,这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时人对勇武的崇尚心理。其次是军队成分迅速变化。东周以前普遍实行国人兵役制度,军队主要由国人组成。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到东周时国野之间的界限逐渐打破,并趋于消失。各国为适应战争形式的需要,相继征调野人当兵。野人成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野人大量参军入伍,实质上是将尚武心理带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中去。此时期大量勇士的出现,如齐国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吴国的庆忌等,与此有直接关系。再次,兵器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兵器发展到全盛,形制、数量以及质量都有进步,冶铸技术已非常成熟。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堪称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杰作。冶铸技术的成熟,从技术层面为东周崇剑之风盛行提供了可能条件,进而对养士风气日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频繁的军事战争,一开始便催生了东周时期中华先民的骁勇品性和善战情怀;与之相适应,崇尚武勇亦在全社会普及开来。由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东周时期频繁的军事战争是此时期尚武精神兴盛的动力条件。

(三)国家政策

尚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性社会行为,在东周时期之所以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迅速兴盛,得到社会上层贵族及中下层民众的一致认可,与此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齐国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举贤尚功”的统治方针,实行以武力为本的统治政策,这在国家政策上确保了尚武精神的形成与流行,使尚武精神很快得以在齐国兴盛起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国崇尚武勇的精神,自国君到士民成为一种风尚。《公孙龙子·迹府>记载: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父日:“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日:“讵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说明齐王将受辱而不与之争斗的行为看作是可耻之事。这种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的尚武精神已在齐国蔚然成风。齐国对于尚武精神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