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老子“贵身”观念的现代…
“大文论”的观念与境界…
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
纪念与回忆:胡乔木在中…
文人词发展分期看“以诗…
改变观念,历史保护建筑…
中国倡导“绿色葬礼” …
最新热门    
 
观念与阐释——中西文论对话的鸿沟

时间:2012-11-22 12:08:13  来源:不详
摘 要:本文试图从哲学观念和阐释方式两方面入手,比照出中西文学理论在文化传统上的根本性差异,揭示二者相互交流的困难因素。
关键词:文学理论  比较文论  对话  哲学 阐释
        在中西文论各自的思想背景里头,有着深层性的难于对话的思想文化[注: 西方思想文化15世纪至17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运动。]因素,它从根本上导致了二者在当下缺乏互通交融的尴尬局面。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中西哲学观念和阐释的差异上。
        一、理想和坐实: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
        “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从不同的哲学观念里可以发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根本性差异。中西文论的对话,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无法逾越的哲学鸿沟。
        中西哲学观念的根本差异在于坐实和理想的差异。“思想对人类敞开的思想可能性是同样的,就像土地,但不同文化所比较感兴趣的思想可能性却不同,就像道路”。西方哲[注: 方哲,女,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节目嘉宾,因为参加这个节目而在网络上走红。]学带有极其浓厚的思辨色彩,哲学家们终其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著书立说,自成体系。中国的思想家们却从来没有这样“伟大”的抱负,他们常常是走哪说哪,随便找一处大树之荫,坐而论道,想说了就说几句,不想说了就睡睡觉,听听“韶音”,尝尝肉味,是一种“散步哲学”。中国人看世界,也不会认为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并高于我们的“绝对存在”。
西方人想不通,当你作为一个人来感觉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由自己来决定,那岂非异常的痛苦吗?一个人,随便坐在树底下说了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听上去世俗味极浓的话来,他怎么就可以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并且几千年来影响着东方文化呢?
事实上,对上帝的信仰只是宗教信仰的一种,中国人不信上帝,但绝不能说他们就没有宗教情感。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理念,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被称为“天”的“物自体”规范着,这个“物自体”的生成完全取决于人自身,所谓“天人合徳”,是一种伦理的信仰。譬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舍生取义”,正是因为出于对“义”的绝对信仰,人才可能舍弃生命。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舍生”行为完全是自我主动的决定,是为了在伦理信仰中求得心灵的安稳,并不来自于上帝的劝告或命令,这与西方是大为不同的。
再就中国的“散步哲学”而言,它未必就比西方的“思辨哲学”落后,相反,西方哲学骨子里所无法抛弃的病根,正是中国哲学轻松可以化解的。中国人最初看世界,虽然也涉及本体论,但骨子里对它并不看重。他们认为不管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有多少,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如何运行。西方人却一定要刨根问底,揪出那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世界本原来。这种从起步时就养成的气质,多少决定了后来西方哲学走向认识论,而中国哲学却更注重实践论。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