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略述晚清时期中国的秘密
略述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
最新热门    
 
略述唐仲友与其经制之学

时间:2007-3-9 16:41:46  来源:不详
,乃是针对着当时豪强大肆兼并,田税不均,以至出现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无税而有益状况的。这种状况不仅公私俱受其害,而且造成无业有税之民生活难以维系,成为导致动乱的一大社会问题。对于这一客观存在着的问题,唐仲友及与之同时代的有况见的思想家均很关注。仲友在上孝宗书中说:

臣闻理财之道,中正为主,苟过与不及必有偏受其患者。令出乎朝廷而行乎郡邑,虽小大之不同,然贵乎中正则一而已。上有督责之令,则下有暴吏;上有姑息之令,则下有猾民。故出令不可以不中正也。行令苛急则伤民,民伤则本蹶;行令弛慢则纵吏,吏纵则用匮。故行令不可以不中正也。臣窃惟国家自祖宗以来,建立法度以经理天下之财赋,明白周备,黑非中正,倘能上下同心,谨守弗坏,岂惟公足强致富可也。然出令者惑于浮议,则法有时而变;行令者牵于私意,则法有时而坏。变数而坏多,则胥吏因缘为奸,而斯民深受其弊,公家之用亦从而乏矣。臣愿陛下内饬朝廷谨守祖宗之法度,毋数以浮议而变;外戒郡邑谨守朝廷之法度,毋辄以私意而坏。内外远近,精白一心,共由中正之道,庶几奸滑无所容,而善良均受其赐,足国裕民可以兼得,少副陛下培固国本,规恢治功之意。(24)

其所谓合乎“中正之道”而欲令上下内外同心行之的良法,就是复井田、行经界。朱熹也以其所辖地方情形为例揭露道:“本州田税不均,隐漏官物动以万计,公私田土皆为豪宗大姓名冒占,而细民财去税存,或更受俵寄之租,困苦狼狈无所从出。州县既失经常之人,遂多方攀画,取其所不应取之财,以足岁计,如诸县之科罚、州郡之卖盐是也。上下不法,莫能相正,穷民受罪,有使人不忍闻者。”他通过研究,认为“欲救其弊”,“若不经界实无措手之地。”(25)他又上书指出:版籍不正、田税不均,看似小事,实际上于公于私均有莫大之害,因为“贫者无业而有税,则私家有输欠追呼监系之苦;富者有业而无税,则公家有隐瞒失陷岁计不足之患。及其久了民,诉理纷纭,追对留滞,官吏困于稽考,人户疲于应对,而奸欺百出,率不可均,则公私贫富俱受其弊,岁引月长,有增无减”(26)。而复井田、行经界,则可除弊兴利,缓和朝廷与民众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从角度来看,朱熹与唐仲友的经济思想颇为相通,而朱熹之论,则又为唐仲友的经制之学提供了一个具体、生动的社会背景。以之考量,则可以说唐仲友以井田论为主要内容的经制之学,乃是其返古求实的儒学精神的体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