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古得伍德坦克大战:诺曼
“民国产婆”赵凤昌 南
图:国民党高层最后的“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
傅抱石的“一字师”
中国古代的“吃人”史:
冰心的“压寨夫人”图章
从“临城劫车案”诞生的
当年重庆红岩村的“房东
保密局北平站里的“余则
最新热门    
 
俞樾的 因文见道 思想及其学术风格

时间:2007-3-9 16:42:17  来源:不详
纠王氏之失。(参看《群经平议》、《茶香室经说》)俞樾又在《朱午桥汉碑徵经序》一文中对高邮王氏多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群书治要》等类书考订经文颇致微词。他还特别指出:《读书杂志》“喜据《群书治要》改易旧文”,而《群书治要》来自东洋,“固不甚精”,改动的结果,“往往得失参半”。(43)不仅如此,俞樾于经典原文亦往往有致其疑者,时人因以“好改经字”病之,而他本人则并不认为这是他治经的一大毛病。他在《郑康成驳正三礼考》的小序中指出:“自来经师往往墨守本经,不敢小有出入,惟郑学宏通,故其注三《礼》往往有驳正《礼》经之误者。”(44)由此可见,他并不以“墨守本经”为是,这与他对儒家经典形成历史的认识有关。他认为经典在成书前,有一个口授相传的过程,而经师口授,“但求大旨无乖,而不斤斤于字句”(45),而传写过程中致误和错简更在所难免。应该说,俞樾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

以上分析表明,俞樾的经学研究,无论治经原则,还是治学态度、学术风格,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俞樾虽毕生以文字训诂为经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但他并不为之所囿。他强调,圣人之所以“毋固”,就在于圣人能“在舟忘舟,在车忘车”(46)。所谓“在舟忘舟,在车忘车”,即不受自己已习惯的事物的局限。俞樾虽非“圣人”,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亦可谓近于“毋固”矣。他考“塔”字时,即不泥于文字训诂,他说:“梵音无定,不独其字不必定作塔,并其音亦不必定如塔也。”(47)俞樾此论,可谓颇得现代翻译之旨。正因为俞樾能“在舟忘舟,在车忘车”,其治经固能“左右采获”,实事求是,择善而从。

(文章来源:《齐鲁学刊》20040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