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文化史上空前浩劫:懦夫
中原文化来自三星堆? 重
贪渎已成文化:腐败令韩
在红楼感受“新时代的先
巨资改造“陋室”是文化
太原:文化大戏唱罢余音
唐卡暨皇室文化艺术展承
唐卡暨皇室文化艺术展承
我国将以重大项目带动文
从船政文化引出的政协提
最新热门    
 
文化碰撞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时间:2007-3-9 17:28:19  来源:不详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有关中国的报道日增,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莱布尼茨式的对中国开放和宽厚的态度,越来越被“欧洲文化优越论”所替代,并在欧洲的精神生活中重新燃起了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之火。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着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 

现在,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转向了反面,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且穷困潦倒,毫无希望。由利玛窦和汤若望等打开的朝向中国的窗口,再度被关上。“洛可可(rococo)”时代中国对欧洲的巨大影响已很少得到人们的承认,19世纪的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远逊于17世纪和18世纪。虽然大文豪歌德(J.W.Goethe,1749-1832)在他耄耋之年还在为中国辩护:“中国人在思想、行动和感觉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1827年1月31日同埃克曼的谈话)但这种声音已被另一种鼓噪声所淹没:“中华帝国是一具木乃伊”;“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停滞不前”;中国人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