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青山与绿水的约定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祖父马占山与北平和平解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最新热门    
 
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

时间:2007-3-9 17:41:24  来源:不详
既反对“抑末”,声称自己所谓“本”、“末”,是“义有先后而无轻重”,又认定“工固农商之枢纽”,[①①]把工业放在中心地位,并从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出发,谈论农业近代化问题,公开表示:“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①②]

      

 

  传统农业是封建主义自然经济,近代农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增长首先表现在自然农业向商业性农业的过渡上。”[①③]自然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轨,主要导源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孙中山和张謇正是基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倡导自然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轨的。

  孙中山认为自然农业是“古代未开化”之时的产物,由于“自耕而食,自织而衣,以一人或一部落而兼数业者,其必有害于耕,有害于织,断不若通工分劳之为利大也。即耕者专耕,而织者专织,既无费时失事之虞,又有事半功倍之效,由是则生产增加,而各以有余而交易也。”这种“以货易货”较之“自耕自织为进化”。不过,“以一人而兼农、工两业,其妨碍固大,然而农、工仍各不免于兼商,其缺亦非少也。”因此,“交易时代”势必为“以金钱为百货之中介”的“买卖时代”所取代。“买卖时代”依靠“专业之商贾以买卖”,“不必人人为商”,从而“减少人之劳力”,“增益人之生产”,促使人类“由野蛮一跃而进文明”。[①④]

  孙中山强调“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①⑤]他从“养民”出发,力主顺应工业化趋势,推动自然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轨。首先要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粮食商品率,以保障“全国人民都有饭吃”,[①⑥]并开拓国际市场。他认为农民所生产的粮食,除了农民自用和“储粮备荒”之外,既应“彼此调剂,拿此地的有余去补彼地的不足”,[①⑦]又应“远至工业中枢”,以满足工业生产和城镇人口的需要,“更有所余,乃以售之于外国需此宗食物且可得高价者。”[①⑧]为此就必须把粮食的生产同粮食的“贮藏及运输”、“制造及保存”结合起来,改良贮藏方法,设置“谷类运转器”、“特别运船”和修筑铁路,使中国粮食“四处交通”,并在适当地点,分别创办“磨米房”、“磨麦机房”、“黄豆制品工场”等,“以新法及机器制之”,使其“价值较廉,出品亦较佳”。[①⑨]其次要改进和扩大丝、麻、棉、毛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保证丝、麻、棉、毛等轻工业的原料供应,以便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并“推广到外国去销行”。[②⑩]他认为“要解决穿衣问题,便要解决农业和工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