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青山与绿水的约定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祖父马占山与北平和平解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最新热门    
 
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

时间:2007-3-9 17:41:24  来源:不详
  张謇同样重视引进外国机器、科技,以振兴中国农业。早在1897年他就这样写道:“考之泰西各国,近百年来,讲求农学,务臻便利,亦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其见于近来西报中者,谓以中国今日所有之土田,行西国农学所得之新法,岁增入款可六十九万一千二百万两。然则地宝自在,人事可为。”[④⑥]就在这一年,他建议清廷:“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耕种。”[④⑦]这里所谓“成集公司,用机器耕种”,正是“西国农学所得之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謇所以主张“用机器耕种”,是因为他看到了外国机器的巨大功能。因此,他改上海制造局为商厂,“制造一切农工机械,“装备中国农业和工业;继而筹建通州资生铁冶公司,“备置农工诸器,以便有志农工业者之求。”[④⑧]值得一提的是,张氏虽然重视机器的功能,但在推广农业机器时却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他的原则是“人力不足,合用机器者用机器”。[④⑨]正因为如此,他所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就基本上没有使用农业机器。

  张氏既承袭“中国旧说”,又吸取外国新论,力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兼采东西洋各国种植、畜牧之法,以昌农学。”[⑤⑩]他经营通海垦牧公司,自觉地应用科学,在整理田亩、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合理种植、推广良种、集约化生产等方面,颇著成效。

  孙中山与张謇在力主引进外国机器、科技的同时,有鉴于中国“资力不足”与振兴农业的矛盾,倡导利用外资,促进农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他们一致认为利用外资应采取借款、合资、代办(孙氏称为批办)三种方式,其中以代办为最佳。孙氏说:“三者之中,以批办为最相宜。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⑤①]“外国租地营业者,期满而契约解除,所营建大抵归诸我国家。”[⑤②]张氏说:外国开垦荒地经常采取的“由地主委托资本家代垦”、“收获分成、期满“器具、田亩概归地主”[⑤③]的方式,特别适合于中国实际,因为“中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且有大农以招徕移民,则国家不费经济而边境自臻充实,在经济行政上,尤为得策。”[⑤④]当然,孙、张两氏既看重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又深知利用外资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力主以“保持主权”即“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⑤⑤]作为利用外资的前提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领域应用外国机器、科技和资本的具体范围问题上,张謇和孙中山有个明显的不同:孙氏主张涵盖新垦荒田和已耕之地,而张氏则侧重于新垦荒田,很少涉及已耕之地。这主要导源于张氏的“农以垦荒为先”[⑤⑥]的思想及其垦荒植棉的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